同样是外地来京务工,同样是突发脑出血病逝,从湖北到北京务工的小陈虽然与十几天前遭遇同样不幸的务工人员张贺(化名)素不相识,但两人的选择却是同样的高尚——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
今年12月18日,正在工地上班的小陈突然晕倒在卫生间内,工友见状,立即将其送往就近的武警总医院。当日中午1时,小陈被推进手术室进行抢救,由于脑血管畸形突发脑出血,医护人员未能创造奇迹。19日上午10时,医生宣布小陈脑死亡。
听闻弟弟住院,在天津打工的哥哥当天就赶到北京。“没想到,连句话都没有说上,人就这样走了。”哥哥悲痛不已。19日晚,小陈的母亲也赶到北京。小陈的哥哥为弟弟做了一项重大决定——捐献器官。“弟弟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28年,时间太短了,没做的事情太多了。把他的器官捐献出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他会感到欣慰!”
一开始,母亲坚决反对儿子的提议。小陈兄弟俩年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养大,小儿子突然离世,母亲伤心欲绝。哥哥一遍一遍地给母亲做工作:“让弟弟入土为安,您就再也看不见他了。但是,如果把他的器官捐献给其他需要的人,您就可以看到他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上延续,弟弟会一直活在我们的身边。”
母亲望着儿子,泪水长流。过了很久,默默点头。
12月20日晚9时,在红十字会协调员与武警总医院协调员的共同见证下,小陈的哥哥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51分钟后,小陈被推入手术室。18分钟后,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手术室内,全体医务人员向小陈的遗体默哀。
经过1个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顺利获取了捐献者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一对角膜。
此前,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小陈捐献的器官已按照就近原则找到了最急需的患者,当晚就被移植到武警总医院3名等待救治的病人体内,手术在21日凌晨完成。小陈的角膜将储存于眼库,用于帮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刘煜说:“目前,器官移植研究所等待移植的患者有90多人,由于器官紧缺,许多生命在等待中离去。”
新闻追问
近期,遗体器官捐献多是捐肝肾,等待换心者望眼欲穿——
心脏移植为何少之又少?
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北京接连涌现出两例遗体器官捐献。在感动之余,本报记者也发现,多数捐献者都是捐出了肝、肾和角膜,捐献心脏的少之又少。记者从安贞医院获悉,每年该院都有十余位心脏衰竭病人因为等不到捐献的心脏而病逝。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心脏捐赠和移植少之又少?
现状 20余年全国换心千例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高达50%,有人把心衰比作心脏的“癌症”。心脏移植术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心脏移植的困难在于需要社会对脑死亡就是死亡达成共识。而中国人习惯以心脏停跳为死亡标准。但心脏移植要以脑死亡为标准,心脏要保持跳动。”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心衰内外科治疗高峰论坛”上,来自台湾的亚东纪念医院院长朱树勋说。
据了解,多数遗体捐献者的家属都希望以心脏停跳来确认患者死亡,因此很难实施心脏捐献。目前,国际累计完成心脏移植病例约8000例,国内累计完成1000余例,十年生存率为50%至55%,与国际水平持平。其中,北京安贞医院自1992年完成我国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以来,累计完成约230例心移植手术。
安贞医院心外科孟旭教授介绍,心脏和肺移植仅占脏器移植总数的5%至10%,比例很小。尽管安贞医院每年能完成20余例换心手术,但仍有很多心衰病人在等待供体中去世。他分析,心脏移植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供体少,捐献少;二是费用较高,尤其是手术后抗排异药物等花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