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蓝区建设引领示范全省区域发展
在9月7日举行的“2013蓝色经济大家谈”开幕式上,省发改委主任、省“两区”办主任张务锋围绕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断开创全省区域发展新局面作主题演讲。
蓝区建设成就彰显“蓝色发展”理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进一步强化了我们‘蓝色发展’的理念,坚定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信心”张务锋首先表示。
张务锋介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效——
现代海洋产业形成新优势。目前,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海洋药物的种类和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2447亿元,增长10.2%;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119亿元,增长15.4%,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特色园区培育取得新进展。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推进建设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和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四区三园”。上半年,四个海洋经济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46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15亿元,以占全省2.2%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省5.6%的生产总值和4.5%的财政收入。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申报及评审认定工作,对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18个海洋特色产业园予以认定并重点扶持,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的海洋产业园区。
关于人才支撑,张务锋说,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省级财政将给予每个新引进的团队500万元—800万元经费资助,“两区”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每个团队1000万元—3000万元项目投资补助。目前,有一批骨干企业与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了合作。
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日益显现。省政府先后与国家16个部委和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支持。目前规划确定的66项重大政策事项已有36项基本落实。省级财政设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2012年分三批安排财政资金13.4亿元、合作贷款12.9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30亿元。
把蓝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现已进入了扎实推进、显现成果、发挥效益、形成示范的新阶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将逐步实现由偏重陆地发展向海陆统筹转变,由传统的粗放增长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由注重开发建设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转变,走出一条新型海洋经济的发展之路。”张务锋说。
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实施好《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试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推动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四区三园”培植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特别是海洋经济转型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的载体,加快青岛蓝色硅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引进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团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
充分释放区域战略的更大红利
充分释放区域战略的更大红利,发挥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省区域战略协调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最近,省政府印发实施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张务锋说,这标志着全省形成了科学完善的“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新格局。在东部,以发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实施两个国家战略;在中部,以济南为核心,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经济圈;在西部,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相对于邻边地区而言的经济隆起带。这四个区域,既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又实现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现已经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格局中正发挥着重要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把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优势尽快转化为整体优势。深化蓝黄“两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融合互动,加强各区域间的深度合作,把经济纽带、市场联系、要素流动放在首位,发挥东部高端产业发达优势和中西部区位、资源、市场优势及后发优势,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增强关联性、协调性和互补性。
认真总结梳理并积极推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这包括在发展理念、产业培育、科技体系、管理创新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加快“一圈一带”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务锋认为,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区域大发展。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全省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内相关市县应善借外力,释放潜力,做强县域经济,壮大镇域经济,提升园区经济,激活民营经济,加快形成“两区一圈一带”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持续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