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景佳 乔显佳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感动中国颁奖词
“捧起‘感动中国’奖杯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娘,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对她说,您可以含笑九泉了。”20日,远在台北的高秉涵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获奖首先想到娘
从北京领奖回来,79岁高龄的高秉涵就感冒了。在电话中,高秉涵声音沙哑,记者提醒他喝一碗“鸡蛋茶”消炎去火,高秉涵闻听后激动起来:“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过,你这一说,我又盼着回菏泽老家了。”
高秉涵对记者说,“感动中国”四个字太伟大,而“高秉涵”没有这么伟大。不敢相信自己入选的高秉涵,曾打电话到央视核实,他对接线的编导说:“为什么会提名我呢,我做的这些事太小,不要浪费你们的名额啊!”
高秉涵十几岁就开始漫长而苦难的逃亡历程,并于1949年来到台湾,几乎从踏上宝岛的那一刻他就开始想家。近些年,已成为知名律师的他,受在台老兵之托,陆续带上百个老兵的骨灰回归家乡故土。
“捧起奖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娘,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跟娘说:娘啊,儿子给您争光了,也算是尽孝了,您可以含笑九泉了。”高秉涵说。
活着是因为“没有完成任务”
近些年,高秉涵每年至少春、秋各往返两岸一次,陆续将上百坛台湾老兵骨灰送回大陆安葬。获奖后,已经79岁高龄的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吗?
高秉涵告诉记者,“在老兵中,自己年龄最小、条件最好,因此回大陆送骨灰的任务落到我的肩上。我不能先走了,老哥们儿给我安排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只有长寿才能完成任务。”
据高秉涵讲,与他本人保持密切联系的老兵有几十个,很多向他表达了死后骨灰回大陆的愿望。这几年,高秉涵送老兵骨灰回大陆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素不相识的外省籍台湾老兵也辗转找到他,留下同样的“遗嘱”。
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之后,这些老兵死后骨灰为什么非要运回家乡?高秉涵说,老兵们活着时就有一个观念,“活着是流浪汉,死了决不做流浪鬼。无论生前吃了多少苦,人死后都希望落叶归根。”
“就像是我在菏泽只生活了十几年,在台湾已生活了64年,但是菏泽是我的老家啊!感情根本没办法消除。”高秉涵告诉记者,他已交代在台湾的孩子,等自己百年之后,遗体焚烧不装骨灰坛,用塑料袋盛回老家菏泽,撒在村里的玉米地就行了,“可以做肥料,最后再为老家发点光。”
第一次回家 心都要跳出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年令高秉涵感触最深的,就是漫长的回家路。
高秉涵到台湾后,无时无刻不想着在大陆菏泽的老家。1991年5月1日,高秉涵终于等到回家的时刻。他转经香港,乘飞机到郑州,包了一辆面包车直奔菏泽。下了车他就痛哭起来,一直哭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自己日思夜梦的村子,他却不敢进去了,感到害怕,心脏都要跳出来了。
“没有经过漂泊流浪的人根本理解不了。”在“感动中国”录制节目前,高秉涵对主持人白岩松如是说。那时的他真正理解了古人“近乡情更怯”的诗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高秉涵对菏泽老家的思念一度引起夫人和儿子的不解,但高秉涵对家乡的思念一直没有动摇,慢慢地家人的观念也就改变了。现在,他的夫人和儿子也来过菏泽,与高秉涵老家的亲友建立起联系。老人最后告诉记者:“这就像是在一个大锅里吃饭、耍勺子,吃得久了,想分都分不开了!”
(责任编辑:刘嵩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