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第一书记”为帮包村新修建的党支部
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第一书记”为帮包村新修道路(资料图)
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第一书记”帮助村里新开打的灌溉机井(资料图)
大众网菏泽12月11日讯(记者 晋伟雄)“‘第一书记’来了之后,帮我们村新开打了20多眼机井,以后再也不用为浇地犯愁了。”谈起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到单县高老家乡的三位“第一书记”,张老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坤开心地对大众网记者说,除了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之外,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的三位“第一书记”还积极对帮包的张老家村、樊辛庄村、李桥村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探索致富项目等工作,曾经摆在三村村民面前的“三大难”问题解决了。
开打机井66眼 缓解农田灌溉难
张老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坤告诉大众网记者,以往村里仅有10余眼机井供全部的2700余亩农田灌溉,全村耕地灌溉一遍需要近两个月时间,一旦遇到较大旱情,就不能保证农田得到及时灌溉。
而且因为机井分布散,农田面积大,造成机井距离部分农户地头甚至达到近千米之远,灌溉时群众只有把各自的输水皮带东拼西凑起来轮流使用,非常麻烦。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的三位“第一书记”针对帮包村群众浇水难问题,积极与单县扶贫办、水务局协调,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我们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议机井在自然村的分配、施工,在施工现场查看作业情况,对施工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协调沟通,保障施工进展顺利。目前三个村已经打井66眼,挖排涝沟近5000米,修生产桥涵22座,基本缓解农田灌溉难的问题。”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第一书记”孔志学说。
启动农村电网改造 村民用电再也不怕跳闸了
这几天,在高老家乡樊辛庄村,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更换新的变压器。“以前村民用电经常跳闸,夏天用电高峰的时候连电视都看不了,多亏了‘第一书记’帮助我们协调,供电公司的同志们给我们安装了新的变压器,以后的生产生活就方便多了。”樊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樊尊强告诉大众网记者。
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樊新庄村“第一书记”辛源对大众网记者说,以往李桥村内仅有1台50千瓦和2台100千瓦的小容量变压器,由于电压低,供电线路老化,遇到农忙和夏季用电高峰时,经常发生跳闸现象。
“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专门向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作了反映,并把供电所和村‘两委’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入户现场查看,商定整改方案。”辛源说,通过积极争取,帮包的三个村正式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生活用电难、浇地用电难的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 村集体告别“零收入”
在高老家乡樊辛庄内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大众网记者看到刚栽种的近百亩油用牡丹正在“休眠”储蓄能量,等待明年春天的抽枝发芽。辛源告诉大众网记者,三年后,这百亩油用牡丹将会给樊辛庄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
“我们村是个农业村,‘第一书记’来之前老百姓收入主要靠种田和外出打工,村级体收入每年更是零。”樊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樊尊强告诉大众网记者。
在采访中,大众网记者了解到齐鲁师范学院帮包的3个村在‘第一书记”来之前,均存在集体收入为零的现象。“村里一分钱没有,村干部怎么干事啊?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从哪里来?农村基层集体经济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基层组织服务老百姓的能力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第一书记”郑海斌说。
齐鲁师范学院派驻单县高老家乡的三位“第一书记”认为,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靠上级财政,但关键还得靠发展村集体经济。“启动‘破零’行动,帮助村集体提高收入。”孔志学说。
目前,除了樊辛庄村建起了百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外,在张老家村和李桥村,秋黄瓜规模种植、肉牛养殖、林业发展等为村集体增收的项目正在火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