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挂起的“沧吉”西瓜招牌
将要覆盖大棚的蒜苗地
100亩葡萄地
种植户姜益正查看自己的葡萄架
大众网菏泽12月16日讯(记者 郭豪 刘进)对巨野县章缝镇的村民来说,多年的致富愿望,终在“第一书记”到来后成为现实。今年3月,省人防办选派王芳、李喆、陈童赶赴巨野县章缝镇接任“第一书记”,分别帮包前仓集村、后仓集村和路庄村,到任后,“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改变沿袭多年的粗放式种植,创建专业合作社,引导品牌化经营意识,建立起“一村一品”的致富格局。
集约化种植 筹谋新措破困局
王芳是“第一书记”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和其他“第一书记”一样,得知有了支援乡村建设的机会,她主动请缨,奔赴山东西部的农村。在村子里,王芳感受到质朴的乡村文明风,也切身了解到农村与城市之间因发展落差存在的困境,她渴望在这里,挥洒汗水,多做一些实事。
王芳帮包的前仓集村距离章缝镇西北3公里,拥有366户、人口1059人,共有耕地1340亩。村子里以种植小麦为主,玉米为辅,套种西瓜、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微薄。没有农活时,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相依为命。
今年32岁的李中立是一名建筑工,他常年在外务工,虽也能有客观的收入,但因时常挂念老人小孩,逐渐衍生出回家的想法,却又苦于回家后断了收入来源,生活无法持续。据悉,钱仓集村有很多像李中立这样的人。“如果在老家也能有不错的收入,很多人都不会愿意留在外地。”李中立说。
在走访中,“第一书记”王芳细致地观察到村民归乡及渴望致富的需求,她暗自给“第一书记”工作组定下要求,一定要彻底改变这种困境。从3月开始,“第一书记”通过调查了解,根据帮包村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经济条件,结合村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种植习惯,逐渐找到致富路子。“这里有良好的传统种植基础,但应放弃粗放的种植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约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辅助家畜养殖,寻找各村独具特色的产品,实现一村一品、资源共享、互助联合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王芳说。
让葡萄上架 亩净收益连翻番
在前仓集村,王芳和村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和商议,确定实施百亩优质葡萄种植项目。
然而,面对崭新的种植项目,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缺乏创新意识和闯劲的村民们心存疑虑,在大破大立的动荡面前,村民似乎不敢轻易放弃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
见此情况,王芳耐心劝导村民,带领有意向的村民到周边经验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并将省里对“第一书记”帮包村的财政扶贫政策告知他们。
种植葡萄的效益到底如何?王芳算了这么一笔账:“葡萄丰产周期为8-12年,一次投入,多年收益。一般来说,葡萄可亩产2500公斤,按收购价8元/公斤计算,每亩销售收入2万元,扣除6500元成本,纯收益1.3万元/亩,效益可观。按最差市场前景分析,收购价4元/公斤,每亩净收益仍有3000余元,较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仍然有优势。”
经过不懈努力,前仓集村最终确定了43户103亩优质葡萄种植项目,签约那天,村民们的脸上虽表现出一丝担忧,但更多的是憧憬和希望。
给西瓜起名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与前仓集村不同的是,后仓集村有良好的西瓜种植基础,今年西瓜种植面积约1000亩,平均亩产8000斤,总计800万斤,其中主要的品种“抗丰3号”甜度大、口感好,在周边地域较有名气,已初步成为附近村的西瓜收购集散地。2012年8月,村里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尽管西瓜产业形势看起来很好,“第一书记”李喆未雨绸缪,他认为应提高西瓜的品牌化营销,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增加稳定度。因此,经过分析思考,“第一书记”工作组确定了注册商标、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产销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定下工作思路后,“第一书记”反复奔走协调县工商部门,帮西瓜合作社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等手续,并动手设计西瓜商标,认真准备申报材料。
今年6月份,后仓集村的西瓜正式有了名字“仓吉蜜宝”,并申请办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手续,制作西瓜销售宣传彩页合广告龙门架,这样一来,经过包装的后仓集的西瓜“派头十足”,村民们种植销售起来,更加有自信了。
为蒜苔搭棚 产业注入稳定剂
前仓集村和后仓集村都找到了合适的核心项目,剩下的帮包村路庄村将目光瞄准了蒜苔。据“第一书记”陈童介绍,路庄村拥有340户、人口836名,规模虽小,却在种植大蒜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不仅品种好,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00亩。
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第一书记”陈童与山东省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多方联系咨询,得知大棚种植蒜苔可提高产量,今年8月,陈童带领种植户去泰安山口镇考察学习大棚蒜苔种植。在山口镇种植蒜苔的大棚里,路庄村的大蒜种植户李传喜了解到大棚内的蒜苔产量稳定,不必在为每年的收成好坏担惊受怕。
考察回归后,陈童帮助5户种植户开展大棚蒜苔试种,9月中旬下蒜种,明年清明节时产出,每亩可产1500至2000斤,按每斤3元销售,预计每亩效益5000元。“今年尝试着先种一小部分,等明年有了经验,动员种植户多包几亩地,逐渐把蒜苔发展成全村的重点产业。”陈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