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汇报演出——《曹风古韵》在菏泽大剧院举行,张鹏宇演唱的大弦子戏《两架山》选段赢得观众热烈掌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巡视员张兵、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观看了演出,对精彩的演出给予充分肯定。
“依团代传”实施“薪火”工程
菏泽,古称曹州,素有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大弦子戏集民间俗曲之大成,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数百年来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和创造,发展成为多乐调的戏曲声腔类型。因其最初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班社成立先后和艺人辈份原因,分称小弦子戏和大弦子戏,今日通称“大弦子戏”。
2008年6月,大弦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菏泽市戏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大弦子戏传承人(老艺人)年事已高,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如再不抓紧抢救保护,人们再想了解大弦子戏,恐怕只能在文字档案里觅到它的踪迹。针对这种现状,3年前我们创新传承理念,另辟蹊径,大胆尝试大弦子戏跨剧种 ‘依团代传’,大力实施了以培养骨干演员为主要内容的‘薪火’工程。”
2008年6月,菏泽市戏剧传承研究院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是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的传承保护单位,担负着这三个非遗剧种的保护和传承重任。
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剧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大弦子戏由于长期没有剧团和缺少经费支持,前几年招收的十几个学员,因为看不到前途,早已改行做了其他工作,致使保护传承工作一直没有起色。
针对这种现状,市戏剧传承研究院以山东梆子和枣梆剧团为依托,选调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
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告诉记者:“从剧团挑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大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能显著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这个办法有效解决了大弦子戏目前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
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
菏泽市戏剧传承研究院艺术部负责人陈玉平告诉记者:“大弦子戏表演风格、道白运势与豫剧和枣梆剧种基本一样,各个剧种可相互借鉴,‘依团代传’学大弦子戏不但不影响演员的业务水平,还能有所提升。”
在“依团代传”工作实施过程中,市戏剧院坚持做到“三高”,即: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起点高就是对传承学习的剧目、唱段、音乐等,在选择上要求标准比较高,对现存的大弦子戏的音乐、曲牌、唱腔等不是拿过来就学,而是结合传承人(老艺人)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加工和提高,力争把大弦子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给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标准高就是对传承人(老艺人)的传授过程,以及学唱演员的挑选和学习效果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效率高就是提前做到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剧团有限的空闲时间,把学唱演员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古老剧种重回观众视野
剧团演员宋秀红说:“山东梆子唱腔比较激昂高亢,大弦子戏唱腔委婉缠绵,开始学比较难把握,在王秀兰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唱梆子戏中比较抒情的唱段还可以借鉴大弦子戏的唱腔。”
像宋秀红这样的优秀中青年骨干都在学唱大弦子戏。在全面实施“依团代传”工作的同时,菏泽市戏剧院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工作。
为了切实抓好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菏泽市戏剧传承研究院还每三到五年便联合市艺术学校举办一期戏曲班,招收一批戏曲学员,聘请部分传承人(老艺人)担任教师。至今,市戏剧传承研究院已举办三届戏曲班。
在实践中,该团还把“依团代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注意恢复和排练传统剧目,让传承人(老艺人)在唱腔、音乐、身段等方面给予现场指导,邀请传承人(老艺人)跟团观摩实际演出效果,同时,尽可能为传承人(老艺人)创造参加文化活动和登台演出的机会,扩大他们的影响,用他们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戏曲事业的发展,关心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目前,菏泽市戏曲传承研究院已具备编演大弦子戏的条件,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正在紧锣密鼓复排,在今年春节前后重返舞台。
三年来,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先后培养大弦子戏骨干演员杨翠娟、张鹏宇、宋秀红和青年学员吴亭亭、苏丽敏等15人,抢救、挖掘、恢复上演了20多个经典唱段和五个传统折子戏,同时挖掘整理和录制完成了《大弦子戏经典音乐曲牌》等一批文字音像资料,举办多场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专场演出,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说:“‘依团代传’的实施,使这一古老剧种重新回到观众视野,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等地的戏曲院团纷纷来人学习考察,并邀请我们到当地进行示范性演出。”
原标题:“依团代传”结硕果 老树新花竞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