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汽车频道 > 菏泽车市新闻

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现真空 私人电动车停滞

2013-02-21 16:04:00 作者:刘卫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  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的电动车基本都是进入公共领域,私人用户占比较少。

      2010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根据《通知》要求,试点工作于2012年结束。

      由于新政尚未出台,目前针对私人用户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已经基本停滞。来自某电动车企业的消息人士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已经停止,未来补贴是否继续以及补贴的金额都无法确定,所以现在无法确定发票的金额,当然也无法开票,部分销售已经暂时停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3年已经过去近两个月了,这项政策何去何从目前依然没有定论。

      业内预计政策将延续/

      根据《通知》的要求,私人试点补贴工作的推行期为2010年~2012年。这一政策的试点城市有5个,分别为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金额为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金额为6万元。

      然而这一政策在2012年底到期之后,目前针对这一政策是否延续,补贴的额度是否有变化,试点范围是否将扩大等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说法。

      由于补贴政策出现 “真空”,此前执行的针对私人购买电动车的补贴基本停止,相关电动车企业都在等待后续政策的推出。

      一位销售电动车的经销商证实了此事,“早在去年年底我们的新能源车销售就基本停止了,这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变动。目前我们只接受订单,何时提车目前还不能确定。”

      对于相关政策接下来的走向,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应该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但是何时能够公布,未来将有何变化目前仍是未知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表示:“新能源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这项补贴政策未来还将继续。”   关于汽车企业关注的补贴金额问题,付于武预测“应该不会有变化”,“从国际来看,这一补贴金额已经高于不少汽车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同时,有汽车企业内部人士也预计:“未来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应该不会改变。”

      补贴政策收效甚微/

      早在2009年,为了推动电动车的普及和应用,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计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从而进一步推广电动车的示范影响。

      该工程推出一年后,《通知》正式出台。《通知》出台的目的非常明显,即推广新能源汽车包括私人电动车的发展。

      然而在两年多的推行过程中,私人领域的电动汽车推广效果并不明显。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这两年多来,我国推广示范电动汽车数量共为27432辆,其中进入公共领域的车辆为23032辆,私人购车数量为4400辆。

      北京电视台《共同关注》的报道称,“在长春,私人电动汽车销售数量甚至为零。”

      王秉刚作为“十城千辆”验收工作组成员之一,他也表示:“这几年来,我国的电动汽车大多是政府采购,或者进入出租车市场,私人购车数量微乎其微。”

      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的电动车基本都是进入公共领域,私人用户占比较少。”

      电动车在私人用户市场销售不顺的症结究竟在何处?一些消费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有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电动车的价格还是太高,不太了解电动车是否成熟,未来电池保养是否需要更多费用也不知晓。”

      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消费者普遍担心的问题。因此,有业内人士谏言,新的私人购车补贴政策,应该改变此前注重补贴整车制造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倾向,将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贴的重点。

     

       (责任编辑:杨曼)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