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多方的见证下,广本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正式动工。第三工厂在先进性、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都位居本田全球工厂的前列,同时也是本田最新生产技术在中国工厂的首次应用。从广本方面看来,新工厂的开工,将有效提升广本的产能,提高其在国内车市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一汽集团也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声明,投资建设一汽大众佛山二期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的能力,生产大众和奥迪品牌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整个佛山基地的产能将提升至60万辆。目前,佛山工厂一期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在2013年8月份全面建成。
而上述两大车企的各大竞争对手,如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也在近期作出了产能扩张的部署。一时间,各大车企掀起了新一轮的“扩产运动”。不过,业内人士担忧,随着国内工厂产能的大踏步提升,将使步入理性增长的国内车市加速饱和,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远超销售量”的情况,届时,车企的盈利状况也将大打折扣。
多家车企竞相发力
作为国内车市多年以来的领跑者,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销售总量已经将其他品牌抛在身后。2012年,三家车企的年销量分别为139万辆、133万辆和128万辆,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然而,在销量猛增的过程中,产能不足的现状一直伴随着他们。
5月15日,上海大众长沙项目正式落户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悉,长沙项目将形成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这只是上海大众“组合拳”中的一个动作,近年来,除了去年的宁波、新疆两个新工厂外,规划30万辆产能的仪征工厂也于去年投产。
作为大众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上海通用也在悄悄发力。3月28日,上海通用武汉乘用车生产基地合作协议签约,该基地规划年产能30万辆,预计2014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未来三年,上海通用计划增开4家工厂,将生产汽车能力提高到每年500万辆。其中,上海通用为凯迪拉克品牌投建的工厂已于近日获批,凯迪拉克的国产化工厂将在6月份奠基,一期产能15万辆。
有消息称,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或将落户重庆。目前,北京现代已经有三个工厂,设计产能已经达到百万辆。近两年来,北京现代的销量增长颇为迅猛。2013年,北京现代的销量目标为97万辆,基本与工厂的设计产能持平。
此外,东风日产在大连的工厂也将在2014年正式竣工,根据规划,到2016年东风日产总产能将提升至134万辆。
产能过剩并不遥远
根据中汽协的统计,到2015年国内六大整车制造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和北汽的总产销目标将超过2800万辆,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华晨和江淮的总产销目标也将达到1200万辆。届时,主流车企的产销量将达4000万辆。这意味着,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产能过剩的苗头将凸显。
某日系品牌车企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的产能规划并非短期行为,它是基于对市场的提前判断和预测,并和产品规划紧密相连,一般需要提前3-5年。换句话说,此前国内车市的确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优秀的表现和市场潜力让国际车企看到了潜在的希望,扩充产能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不过,正由于发展太过迅猛。近年来,空气污染等现象的频发,也让人们回归理性。加上宏观经济的急转直下,国内车市也受到了很大影响。2010年,国内车市产销同比增长30%以上,2011年迅速跌落至0.84%和2.45%;2012年,产销分别同比增长4.63%和4.33%。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际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产能扩张计划中,主要以传统能源汽车为主,很少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是今后众多车企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杨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