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赵考壮 夏资栋 郓城报道
一直以来,郓城县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主题,持续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为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聚焦产业,发出建言资政“好声音”
“要以我县现有的精细化工、瓶盖加工、棉纺织等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强周边县市联动,以及与济南、北京等大城市互动。”“要强化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升实力。”“要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引进和农业产业集群扶持,突出市场资本与力量的引入。”“要立足郓城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创农业(亲子果园模式等)、设施农业、田园综合体和‘农业+新零售’等农业新模式、新路径。”……
听着大家的发言,郓城政协主席石永睿一边不住点头赞同,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这是2022年7月20日上午,郓城县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一幕,参加县政协十五届二次常委会会议的常委们,围绕“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打造黄河生态产业带”进行的专题议政,气氛异常热烈。
“今天的议政交流很深入,议政成果很丰硕!大家的发言都很好,都提出了有见地、有价值和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建议,说明大家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调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也体现了大家对我县中心工作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充实到调研报告之中,供县委政府决策参考。”石永睿说。
这是郓城县多方联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郓城县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立足棉纺织、酒类包装、木制品等优势产业,深化降电价、降气价、降耗材、降融资成本、降交通运输成本等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实施技改项目54个、完成31个,实现技改投资14.4亿元,成功入选“2023年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县”。
聚焦绿色,奏响生态保护“协奏曲”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郓城煤田面积478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30.81亿吨、可采储量8.37亿吨。随着煤炭逐步开采,地面塌陷、地裂缝、含水层破坏,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大面积采煤塌陷区,造成耕地资源损毁,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影响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2023年初,一份“关于加速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社情民意信息引起了郓城县政协的重视,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加速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成为2023年对口协商课题,列入《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23年协商工作计划》,将塌陷地开发利用,“聚宝盆”的行动悄然展开……
2023年7月,县政协成立了由分管工作的副主席任组长的课题组,邀请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共同参与。课题组迅速开展工作,多次深入现场调研,与有关乡镇街道、村(社区)座谈交流,详细了解采煤塌陷地现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通过网搜、函调、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政策文件、理论研究文章,寻找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关于“加速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这一建议纳入领导决策,并逐步实施。
现在,张营、郭屯、南赵楼等乡镇街道的采煤塌陷地经过修复治理,逐步实施开展湿地生态农业、渔类养殖、光伏发电、休闲旅游等建设,拓展了农事体验、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形成“生态+旅游”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已经在昔日的采煤塌陷区上徐徐展开。
聚焦文化,共创文旅融合“主打歌”
郓城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文旅活县”战略,县政协依靠政协自身优势,结合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资源,为打造“水浒故里、好汉郓城”品牌建言献策,献智出力。
“现场有游客反映非遗产品缺少专业的讲解,有时非遗工作室工作人员忙不过来,会降低一部分游客对非遗产品的兴趣和购买欲,建议在非遗产品旁边添加一些介绍。”“牡丹花会期间有水浒好汉城和菏泽牡丹园的套票,我们县里的景区是不是也形成自己的一个套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月度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就非遗保护和文旅发展提出各自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生活智慧,也是黄河文化的灿烂明珠。郓城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曲艺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素有‘书山戏海、筝琴之地’的美誉,是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等传统剧种发祥地,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13项,市级47项,县级153项。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协商活动,找准非遗系统性保护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真正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为郓城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新动力。”郓城县政协副主席庞亚林如此介绍。
从2022年的“聚焦我县文旅融合,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到2023年的“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再到今年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郓城县政协一以贯之,持续关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组织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交流3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7篇,积极引导委员争当弘扬黄河文化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旅游资源整合、文旅产业发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内容提出提案172件、社情民意信息434篇,建言成果得到上级政协、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进一步推动文旅事业发展,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0.3万人次、增长37.4%,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4.6亿元、增长46.8%。
聚焦协同,打造联合履职“大舞台”
为推动黄河流域县市交流合作,协同发展,2023年11月22日,经过多方联系、沟通协调,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主席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郓城县召开。郓城县、鄄城县、牡丹区、东明县、梁山县、东平县、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两省四市九县区政协欢聚一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共谋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大计。九县区共同签署了《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郓城宣言》,就加强战略协同、资源协同、文化协同,促进交流互鉴、经济社会合作、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文化繁荣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为加强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沟通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各成员单位依托联席会议这一平台,树立“一盘棋”思想,联合履职,认真落实《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合作框架协议》和《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郓城宣言》,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协作、文化保护传承等重大问题上进行联合调研、联动视察,常态化开展学习交流、文史研讨、经济合作等活动,奏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合唱,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8月,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河南省台前县召开,表决通过了《黄河流域鲁豫毗邻县区政协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
石永睿表示:“我们郓城县政协要在新阶段、新起点、新征程上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