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敞开大门,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为群众“量身定做”,百姓身边的故事不断搬上舞台,一个个小人物成为群众中间的文化名角,群众已成为文登市文化建设成果最大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把更多的文化空间留给群众
11月16日,家住文登市天福街道峰南社区的孙晓磊来到离家不远的市民文化中心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在安静的阅览区看了起来。图书馆每天都会迎来200多个像她一样的爱书人,在这里度过一段温暖而充实的时光。
悄然改变市民生活习惯的文登市民文化中心于2011年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中心集中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音乐厅等各种文化场馆,新奇的球幕电影放映厅,藏书40万册的图书馆,高档的琴房、练舞房,1000多个座位的新音乐厅,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市民的文化需求。
与堪称地标建筑的市民文化中心相比,文登文广新局的文化官们所在的办公楼显得十分“低调”,他们挤在已有20多年历史的原市图书馆三楼办公,10间木窗、水泥地的办公室,总共才150平方米,还不如市民文化中心一间普通的活动室宽敞。
偌大的文化新馆腾点地方给文化干部们办公不成问题,对此,文登市文广新局局长于军宁说:“市民文化中心设计宗旨是尽量把空间留给群众,群众对文化工作满意了,我们在哪办公都一样。”
群众点什么,政府送什么
11月14日晚,“幸福文登”2013年送戏下乡演出队伍走进了大水泊镇瓦屋庄村,市艺术团的演职人员应村民们要求,送去了专门准备的吕剧《马大宝喝醉了酒》、京歌《故乡是北京》、歌舞《文登我的家》、戏剧小品《打针》等节目。
年初,文登通过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和民情热线等渠道,了解群众对文化工作需求,征集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群众反映问题最强烈的,就是我们最迫切要做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就是抓住了文化民生的关键。”文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庶杰说。
今年,文登市财政专门安排50多万元,组织市艺术团、供电公司艺术团和开发区艺术团等根据群众口味,安排文艺节目,全年演出140场,覆盖所有镇街。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组织开展了京剧票友大赛、文登好声音选拔赛、快乐挑战赛以及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歌手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还组织面塑技艺展、鲁绣艺术展等民俗文化展和摄影、根雕等多种艺术展出形式。
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钱让人欢笑,钱惹人心焦,钱明人大小,钱辨人好孬……”由文登市报送的小吕剧《一个钱包》成功入围十艺节“群星奖”曲艺门类作品复赛,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一个钱包》根据全省道德模范、文登环卫工人李玉坤爱心助学的事迹改编而来。作品创作历时近一年,先后六易其稿。我们的宗旨就是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正能量。”文登市艺术团副团长谭建明说。
在界石镇张格庄村,村民们把村里发生的新事编成现代吕剧《三个媳妇争婆婆》,用三个媳妇争着赡养婆婆的故事,颂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大水泊镇六山张家村的村民们自编了三句半小段《夸夸咱的新农村》,反映农村新风貌。 文登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就是为群众搭建舞台并给予培训指导。在镇村、社区,文登采取政府奖补、部门帮扶等形式,建起镇级大型文化广场16个,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0个,规范化农村文化大院746个,农家书屋432个,构筑起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文登也成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草根明星”已成为文登文化活动的“主角”。已经连续举办6年的“百姓放歌 唱响文登”文艺汇演每年采取不同形式,突出不同的比赛主题,巡演100多场次,登台群众演员1万多人,群众原创节目3000多个,成为文登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被评为全省农村公共文化“优秀实践奖”和百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