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言明 报道 肥城市新城街道大桥村村民石燕(左二)、杨延英(左三)等拿到股权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农村改革带来许多“利好”。记者近日赴肥城农村采访,发现这里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先行一步,从去年起主动进行了许多“破冰”性的试点与探索,围绕着“还权赋能”这个核心,从农村集体组织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林权、水利产权等“6权”入手,确权发证,解决了农村资源和资产长期无“身份证”的问题,使资产拥有者真正享有了相应权益;同时,搭建起县、镇农村产权交易融资平台,使农村资源资产从“无效资产”转变为“有价资产”。这6权改革和1个平台,搭起肥城农村产权改革“6+1”格局,改革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变身股民的村民们也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有了更多欣喜的期待。
□本报记者 王金龙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宋杰 刘霞
◆一张“时间表” 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11月23日,记者来到肥城市第一家挂牌的农业示范园。从2011年起,老城街道东关居从20里地外的张花、田花、河口三个村一次性流转土地1400多亩,发展起了有机茶园。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了大型炒茶厂,注册了“泰山肥子茶”品牌。茶园的主人、总经理陈思忠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出台,更坚定了我们发展有机农业产业的信心,我们计划再投1500万元,完善茶园配套设施,力争建成北方最大的有机茶园基地。”他说:“我现在有三盼:一盼政策完善,农业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希望国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更加完善具体;二盼上级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出台更多土地、税收、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三盼金融支持农业政策更灵活,门槛再低些,手续再简便些,比如流转的土地能否作为贷款抵押等。”
三中全会也让普通百姓看到了更多致富路子。42岁的王瓜店街道东大封村村民杨仁森告诉记者:“老百姓半辈子的钱都投到了房子上,想再干个小买卖,可手里没钱了。现在好了,产权改革,宅基地、房屋都有了产权证,除了能保值增值外,也盼着能像城里人一样,用房子到银行贷款。”
◆一颗“定心丸” 资源确权资产定主
其实,肥城的“6+1”改革,从去年初就启动了。
“以前只知道林木是集体的,值不值钱和自己没关系。现在有了证,从法律上确认了我的财产,让我吃了定心丸!”11月18日,潮泉镇柳沟村村民宋家荣边说边拿出编号为“001”的《确权证书》。
去年12月,柳沟村将3600亩生态林木全部划分到户,颁发林权证460本,发证率100%。“村民仅凭林权流转一项每年即可获得10多万元分红,户均217元,每年递增5%。”村支书刘兴泉说。
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投资者所拥有的山林、土地以及农民的住房等资产归属及资产权益都难以得到认可和保障,属看得见却用不上的“无效资产”,难以变现或作贷款的抵押资产。肥城市长张成伟告诉记者:“通过确权,解决身份问题,即把谁拥有、谁使用确定下来,使过去名义上的拥有变成法定所有,单是这一点就很受农民欢迎。”
新城街道大桥村是肥城首批46个农村集体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这个村首先派人到南方的一些改革先行地区学习取经,接着于今年6月份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529位村民拥有了“双重身份”——村民和股民。目前,大桥村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发腾空土地,建设商业市场,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奥特莱斯商城项目。“我分到3.5个股,按1股1.2万元折算就是4万多块钱,我就等着年底领分红了。”63岁的村民李怀炳拿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证,对将来的收益充满了期盼。
肥城市委副书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新民说:下一步,将在农业村探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集中流转、规模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在城中村、基础好的村探索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开发腾空土地,发展“房东经济”;在城边村、集体搬迁村探索组建社区惠民股份合作社,动迁安置户以补偿款入股,合作社统一开发经营,实现“经营村庄”向深层次发展。
到目前,肥城市605个行政村累计核实村级集体资产37.91亿元,12个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82个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589个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发证,453个村完成了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
◆一本“明白账” 资源要素“活”起来
11月17日,安临站镇郝峪村将村集体的600亩核桃林,挂在安临站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拍卖,竞拍结果令人满意:成交额60万元,是底价的3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是基础,实现市场化流转是核心。”肥城市副市长侯卫国介绍说,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农民增收多元化,增加老百姓财产性收入。
今年8月31日,王瓜店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营业。营业当日完成了冉庄村大洪沟水库等3笔农村产权交易,总交易额36万元。西大封村压煤搬迁清理出旧村土地465亩,村民刘太军通过公开竞标,承包土地种粮。“有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我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土地交易,比过去方便多了。”刘太军感慨地说。
肥城市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试点成功。随后,该市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专区,主要职责是为农村各种产权交易提供场所,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产权交易鉴证、产权抵押贷款鉴证、农村资产评估、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服务,它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价格发现功能。”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赵永军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业主给予400元租一亩鱼塘承包经营权,在没有其他业主竞价的情况下,农民也只能获得这个“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可吸引多个业主相互竞价,原来400元,可提高到800元租一亩鱼塘承包经营权,“市场的活跃,价格的提高,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赵永军说。
“要不是阳光交易平台,土地租金哪能升值这么多,这就是实惠。”对于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边院镇的村民们感触颇深。澳亚牧场流转土地1300亩,流转前山地年均收入300元/亩,流转后达到875元/亩,是原来的2.9倍。
目前,肥城全市共建立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融资平台15个,土地流转19.6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3.4%;实现林权抵押贷款2800万元,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280万元。
◆一个“加油站” 资本变现放胆大干
通过登记确权颁证,农村资源变成了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或进入市场交易,资产又变成了资本。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让正在苦于弄不到钱的亓总业喜出望外。
亓总业是安庄镇上前村村民,去年底,他用350亩苗木花卉林权证,办理了350万元的抵押贷款,用来扩大生产,新建温室1300多平米,新育名优绿化苗木100多亩。“贷款很快就到手了。有产权就有资金,有资金就好干事。”亓总业喜笑颜开。
“‘6+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效集中体现到一点,就是从过去的农村‘冷资源捂被子’现象,变成了现在的‘热资本加油站’效应。”肥城市委农工办主任步文说。
肥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资”转换催生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湖屯镇前兴隆村成立汇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按照一亩地作为一个优先股,每股每年分红800元的标准,一次性将全村1700亩群众净耕地入股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承包权,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3.27万元,同比增长52.55%,农民人均纯收入11477元。
今年以来,肥城市以“六权”作抵押贷款,合作社发展到766家,带动农户10.2万户,有机蔬菜、“两菜一粮”、干鲜果品、规模养殖、苗木花卉等产业形成“五朵金花”,成为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澳亚现代牧场。
资源的转换,资金的注入,还培育了农民科技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高新区穆庄村青年农民刘东华与周边200多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租地500亩,建立东华家庭农场,拥有大中型农机具30台,今年再流转土地700亩,加上自己原有的800亩土地,经营土地规模达到了2000亩。她说:“我一个农村孩子,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会搞上这么大的农场,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给我输了血,让我壮了胆。今年5月29日,省委王军民副书记还为我的农场揭了牌呢!”刘东华说起来满脸自豪。她先后荣膺“山东省种粮女状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书记点评 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 肥城市委书记 单传海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走活农村经济的一步大棋,先行改革、先行一步,就会赢得主动。肥城市从2012年年初开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年底确立了“6+1”的一揽子改革框架,把农村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考虑了进去。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农村土地、户籍、金融等多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使我们推进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改革中,我们根据老百姓的意愿,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力度和速度。今后我们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今年完成试点后,明年全面铺开,到201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通过打出一套农村改革发展的“组合拳”,真正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