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厅统计,到今年10月底,全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有93193家,农民合作社登记总数、成员出资总额均居全国首位。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胃口”大开——自己办企业,但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探索——
合作社办企业,困难重重
2008年成立的曹县三宝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直与菏泽华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让其代加工黑小麦挂面、面叶等产品,并合作销售。理事长郭玉宝打算成立公司,最终发现“力不从心”。
同行们分析,合作社办企业的阻力来源于四方面:首先,贷款难,面向农业的贷款项目少,利率偏高。其次,人才少,专业的销售、财务、管理人才团队难组。再次,规划难,选什么项目、用什么技术、怎么销售等,都需要先进行市场考察,可没几个合作社能做到这一点。
最难的是土地受限,和地方企业相比,合作社申请建设用地没有任何优势。“大伙儿都希望,对于合作社办企业,能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郭玉宝说。
“这几年,无论我们的地瓜品质多好,加工厂不断压价,甚至拒收;社员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嘉祥县金薯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来景说。这家合作社目前经营5000亩地瓜,主要为附近加工厂提供原料。
李来景要办企业的理由是“不再让别的加工厂牵着鼻子走”,折射出目前合作社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中多处于末端、陷于被动。自己办企业,成了合作社争取主动的选择。
与之相比,高密市广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想办企业,是有切实的需求。
然而,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这家合作社已经深受仓储用地、税收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比如产品要进超市,要有QS认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安全认证等。但仅以合作社之力,这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因此,产品只能在本地卖,外地超市打不开。另外,合作社农产品要想卖出高价,必须得加工和包装。但是,把农产品深加工并推向市场,又超出了合作社的能力。
反对——
交易成本高,风险太大
对于合作社办企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孙曰瑶教授明确表示反对:风险太大,合作社怕是“玩不起”。
他以种植类合作社搞加工厂为例:种植类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厂子,往前走了一步,专业说法为“获得原有成品深加工的高附加价值”,采取了“前向一体化”,但下一步,要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必然需要更高的成本。因为要想让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得做广告让人知道、得找销售渠道让人买得到。这些包括建立渠道、占领市场等在内的大量时间和财力“交易成本”,一个合作社承担不起。如果为了盖工厂,合作社还贷很多款的话,那风险更大,其发展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
孙曰瑶建议,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没必要非得办工厂;合作社只要实现产品增值,做原料提供方也没关系。因此,通过打造品牌让农产品增值,比做深加工更重要,这或许也更适合合作社的发展。
来自北京某家合作社服务机构、主要为合作社理事长提供培训的一位讲师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合作社办企业,跟企业领办合作社不同;合作社本身是个互助性组织,社员对其服务的要求常常大过对盈利的渴求,这本身就跟资本逐利的本性有点违背。”因此,他认为,目前不宜鼓励合作社大办企业,“等将来合作社真正强大了,或许可以尝试。”
趋势——
发展联合社,建立龙头企业
“合作社办企业,这必定是一个趋势。”山东省农业厅原巡视员慕永太说。在他看来,合作社要增加社员收入,必须得发展企业做实体。种粮食的可以搞饲料加工,养猪养羊的也可以搞深加工。
山东的合作社办企业,办服务实体,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据慕永太称,宁阳县的一家蔬菜合作社,原来给泰安某个蔬菜加工厂供货,此后,社员共同出资办了个加工厂,“现在办得还不错。”
山东省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袁奎明也认为,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合作社发展壮大之后,肯定得延伸产业链,或者扩大服务规模。从种植到流通到加工,合作社的产品产业链在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都有延伸的空间。
“应该支持合作社办企业,办了企业它更能真正面对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山东省农工委副主任刘同理说,应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办企业。但他同时提醒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融合,要以合作社体制为主,另外在分配制度上企社之间必须规范章程、形成民主管理制度。
事实上,对合作社办企业的政策也在逐渐放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总面积中,有3%—7%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果办企业,它就可以达到高限,即7%。”陈建华说,最重要的是,这个7%高限的土地,可以不用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说到许多合作社经营化比率较低,他建议合作社发展联合社,建立直销、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