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驻客”月饼水饺一样都不缺
除了上述那些临时接受救助的“异乡客”,济南市救助站还有20余名“常驻客”。他们多数是因为精神疾病无法记得家庭住址而长期住站的。尽管这里只是临时的“家”,但救助站中秋节专门为他们包了水饺,并每人派发了月饼和牛奶。
8日中午,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妇女儿童保护科内上演着一出其乐融融的场景。“先吃水饺,不然待会儿饱饱的,又吃不下饭了,月饼可以留着慢慢吃!”妇女儿童监护室人员小李一边发月饼一边假装生气地劝道;但受助人员们一边笑呵呵看着她,一边偷偷地撕开了月饼包装盒。
据悉,该管护科共有6名妇女,都在35岁以上,其中有3位年龄在60岁以上。
拿到月饼,老人们都“冷落”了面前的美味水饺,不约而同地掰起月饼来吃。虽然都无法正常用语言表达,但从老人们支支吾吾的话语与脸上的兴奋劲儿可看出,美味的月饼甜到了她们心里。
见到发月饼,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虽一脸的喜悦,却无法表达。据小李介绍:小男孩患有智障,两个月前由历城区派出所送来的。由于不知其姓名,工作人员都叫他“金宝”、“金娃”。
之所以这么叫,与管护中心内“金秀”对小男孩的宠爱密切相关。小李指着一位正在为小金宝认真穿鞋子的中年妇女说,“她就是金秀,她对金宝可亲了。”2011年,自称“家住济宁、丈夫是养鱼的”但找不到回家路的金秀被警察送来救助站,“当时她还怀着孩子。”顺利分娩后,金秀的女儿被送到济南市儿童福利院,而智障的金秀就一直住在了救助站。
或许是出于母爱,金秀对小金宝尤为关爱。帮小金宝拿筷子、给他端饺子、像母亲一样训斥他“先吃饺子,晚点吃月饼”。尽管忘了家乡的具体地址,但小李等救助站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让她回忆,“她是这群人中最有可能找到家的人了。”(文/片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