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新网记者在山东省监狱狱警的陪同下与几位服刑犯人面对面的采访交流。
图为山东省监狱服刑人员写给家中父亲、孩子的家书。
原标题:父亲节探访山东省监狱:高墙内的一封家书
“不能和你共同成长,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一想到这些,我就心如刀绞。爸爸对不起你,心中万分悔恨。”这是记者21日在山东省监狱读到的一封特殊家书。
6月21日是今年的父亲节。父亲节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时间为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近年来,父亲节在中国各地也特别盛行,成为人们感恩父亲、父爱的节日。
在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中新网记者走进了山东省监狱,聆听深处高墙之内的父亲、儿子对履行家庭责任的感想,亲见为人子、为人父的服刑人员写给家中父亲、孩子的家书。
走进山东省监狱育新编辑部,记者看到7名担任编辑的服刑人员正在整理来自各个监区服刑人员手写的家书。这些家书将择优刊登,以供所有服刑人员阅读。育新编辑部内,记者在经过允许后,阅读了一部分家书。一封封几页或几十页的手写家书,流露着写信人对父亲、对孩子满满的爱意。有寄往“天堂”的家书,有写给孩子的一封信,有愧疚、有关怀。
“鼓励服刑人员在父亲节给家人写信,可以使他们在特殊的日子从为人子、为人父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益于他们排解消极情绪,并萌生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保持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山东省监狱政治处副主任李成波向本网记者介绍了缘何在父亲节前鼓励服刑人员写家书。
据李成波介绍,在监狱的服刑人员,与家人的沟通是被精确量化的。每个月,一名犯人只有三次和家人联络的机会:两次时长为5分钟的电话,一次时长为20分钟的会面。“在这种情况下,写信就成了服刑犯人联络亲人最理想的方式。写家书、盼家书、读家书就将漫长的服刑时间切割成了一段段有盼头的日子。”
在山东省监狱狱警的陪同下,记者与几位服刑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交流。赵某是山东省监狱育新编辑部“慈父爱、囚子心”书信征集活动的负责人之一,他说,大多数服刑人员因身在狱中无法尽到作为父亲、儿子的家庭责任而愧疚万分。因此父亲节家书的内容多以传达歉意和探讨家事有关。有的人身为父亲,听闻儿子辍学而心痛,在信中苦苦相劝,鼓励孩子重返校园;有的人身为儿子,得知父亲过世,因为自己不能尽孝而愧疚,于是就有了那封寄往“天堂”的家书。
57岁的李某同样参与了“育新编辑部”书信征集活动的整理工作,他说,如果是儿子,写给父亲一封信尚且容易;可如果是父亲,拿起这支笔,是需要勇气的,入狱之前,父亲是孩子心目中的大英雄;而入狱之后,父亲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遭到了社会的谴责,失去了自由,穿上了刑服,光环消失。李某已在狱中生活了10年,虽然与子女保持通话和会面,却从未给他们写过信。具有工学博士学历的赵某,同李某一样,认为身为父亲,提笔确有万斤重。
已为人父的孙某,于2014下半年因故意伤害罪入狱,被判14年有期徒刑。据孙某介绍,他年仅7岁的孩子尚不知晓父亲已被捕入狱,2015年5月与儿子的一次通话令他情绪激动,于是写下了《给孩子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嘱咐孩子认真学习,与人为善,做个有理想的人。
“正是孙某的一封家书引起了山东省监狱里服刑人员的共鸣,也让我们策划了这次父亲节写家书的活动。”李成波说:“一封家书可以成为高墙之外的孩子反复默念的父爱。不论是孩子的父亲,还是父亲的孩子,都拿起笔想写一封寄给家人的信。”
山东省监狱宣传教育科副科长田晓昀说,保持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监狱文化的工作重点,而亲情是让他们重数信心,积极改造的最佳动力。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是服刑人员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的保障。
在田晓昀的带领下,记者当提还走进了山东省监狱的心理健康活动室。在大厅里,由8名服刑人员组成的乐队正在演奏和演唱歌曲《父亲》。乐队指挥陈某向记者介绍,歌曲《懂你》、《父亲》以及改编版的《一封家书》都是他们献给高墙外父亲的节日礼物。
在大厅左侧的心理治疗室中,一名服刑人员正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沙盘治疗。记者看到这名服刑人员在白色的沙盘中摆放了房子、夫妻、椰子树和两只黄色海星。心理咨询师对记者解释说,这说明该服刑人员心中对完满的家庭、安宁的生活的向往。
山东省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孙鲁光说,看着服刑人员一封封家书,狱警们也深有感触,也纷纷提笔写家书。孙鲁光说自己这两天就给父亲和孩子写了短短的几句话:“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平日无法给父母足够的关怀,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尤其是节日来临时,我更要值守在我的岗位。我亏欠父亲、孩子太多……”
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山东省监狱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狱警有45名,三级的有1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