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为全国贡献一批“山东经验”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张国栋
秋收后,山东农业再传捷报:在夏粮总产增长3.7%的基础上,全省秋粮大获丰收。十二五期间,山东粮食连年增产,并稳定在9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五年来,山东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一批“山东经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
山东农业资源约束紧、发展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在全国闻名遐迩,动力来自源源不断的改革创新。
“自从搞了高产创建,这五年不管气候如何,每年产量都达到吨半粮。”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农民孙丰忠说。高产创建,这项推向全国的创新之举,5年获得了近10亿元的投入,良种、良法、各种补贴集中发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山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吃饭不愁,群众更关心吃得好吃得安全。这几年,商河县玉皇庙镇瓦西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没少在地头转悠。玉皇庙镇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黑皮冬瓜基地,除了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外,他还有个身份:村级农产品安全监管员。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队伍的省份,79100个涉农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监管员;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创造性地建立了剧毒、高毒农药经营使用告知制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同步创建,加快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探索区域化监管新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在全国推广。
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生产规模化,规模化的前提是组织化。这五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崛起,大大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程度。
郓城县张营镇供销社成立专门的粮食合作社,在张一、张二等村村委会支持和组织下,托管了1200亩示范地种植强筋小麦,让近七成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村庄,成为外省大企业订单农业的种植基地。
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220家、农民合作社14.4万家、家庭农场4.1万多家。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247.1万亩,加上托管服务,土地经营规模化率也已达40%以上。
农民敢于放心地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离不开我省抢抓改革先机,激发体制机制内在活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抓住国家深化农村改革的机遇,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三个整建制试点省之一,并将比全国要求早两年、比另外两个试点省早一年完成试点任务,为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不管咱走到哪,地种在谁手里,这几亩地还是姓张。”说这话的是高青县青城镇张巩田村村民张荣。张荣夫妇一直从事铝合金装修,尽管县城市场更大,但他们舍不得家里的几亩地,不敢走远,去年却已在县城定居。记者采访他时,他拿出一个小蓝本:“因为地有证了,土地放心地流转出去了。”
“农民的每一块承包地都划定了坐标,在空间位置上实现了绝对定位。”省委农工办主任王泽厚表示, 土地确权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和上市交易打牢基础,让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起来,把农民“口袋里”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同时把部分农民“解放”出来,农民未来将带着土地确权证书进城落户。
农民放心流转土地了,泰安岱绿特蔬菜专业合作社这几年经营面积越来越大,但苦恼的是,种菜时间长,重茬和投入品过量增加了土传病害,很多菜农今年西红柿一坐果就死秧,一个大棚几乎没赚钱。这种现象被当地人称为“死棵”。
合作社在埠西村探索让菜长在秸秆、牛粪等合成的基质上,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初期投入增加,但因化学投入品大幅降低,效益翻了番。
我省耕地和水资源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污染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不避矛盾,从创新中找出路。2013年,我省率先谋划启动了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规划并启动试点的省份;今年试点县扩大到35个,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200多个,面积130多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73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重点区域超过90%。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两年前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期望,山东给出了回答:以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为代表,农业科研体制创新正深度推进。
山东是较早启动这项工作的省份之一。创新团队的最大优势,是打破科研单位的条块分割,围绕农产品产业链设置科研岗位,整合全省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对每个团队的投入,已由启动时的1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5000万元,预计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将达到2亿元以上。
以解决地少水缺为导向,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蔬菜创新团队就成功研发应用新型脉冲动力弥雾机,在茄果类蔬菜可实现节省农药10%,用水量减少90%。山东农业创新团队研究范围和支撑领域涵盖63个农产品种类,五年来共审定新品种76个,创新种质4000多份,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专利339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期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342元增加到11882元,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近几年每年都实现百万人以上的脱贫任务,2014年全省584个省直第一书记帮包的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74元,与2011年相比增幅110.32%,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望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借助市场之手,全省近25万农村保洁员让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400多个,170多条河道得到整治,全省水环境质量12年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特色乡村开始用美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