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今日头条

郓城“道德高地”引发好人好事“蒲公英效应”

2013-12-24 21:06:00 作者:刘 进  来源:大众网菏泽频道
“中国好人”黄修良、公益带头人吕斌、“以德建武”并十年帮扶新疆孤儿的樊庆斌、26年缩衣节食照顾孤寡老人的农民唐秀君……这是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名字,他们像一棵棵蒲公英,飘向郓城大地,生根发芽,又延续了一段段温暖的爱心故事。也正是这种爱心的传播,造就了郓城县道德高地的隆起。

    26年来, 唐秀君(左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郭秀菊老人

    孟秀银(左一)和儿媳褚桂珍

    宋江武校的传统文化办公室

    课间,郓城县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观看文化墙

    六合苑社区的“四德榜”

    郓城第一初级中学的“爱心基金会”的废品统计表

    郓城县地税局的600米道德文化墙

     

        大众网见习记者 刘 进

        

        “中国好人”黄修良、公益带头人吕斌、“以德建武”并十年帮扶新疆孤儿的樊庆斌、26年缩衣节食照顾孤寡老人的农民唐秀君……这是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名字,他们像一棵棵蒲公英,飘向郓城大地,生根发芽,又延续了一段段温暖的爱心故事。也正是这种爱心的传播,造就了郓城县道德高地的隆起。

        

        “拔高”传统认识的“郓城好人”

        

        在郓城县南赵楼乡六合苑社区,74岁的孟秀银是全社区“好婆婆”榜上的第一名。自四儿媳褚桂珍突发脑淤血身体不能动弹后,孟秀银贴身照顾儿媳已经有十年。

        

        10年前,在生下二儿子40天后,褚桂珍就发了病。在外做木工养活全家的丈夫无暇照料褚桂珍,照顾儿媳的任务就落在婆婆孟秀银的身上。彼时,孟秀银的婆婆刚刚去世,照顾了病床上的婆婆大半年后,孟秀银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没想到又面临了儿媳病倒的现实。孟秀银没有任何怨言,给儿媳洗床单洗衣服、一口一口地喂药喂饭,这样的照顾持续了十年。经过孟秀银的精心照顾,这两年,褚桂珍渐渐能够走路,吃饭也能部分自理。

        

        婆婆精心照顾儿媳十年,孟秀银的故事传遍了郓城县的十里八乡。在郓城县,高于传统认识的好人故事,这并不是唯一的例子。

        

        郓城县郭屯镇林集村,与唐秀君毫无血缘关系的88岁的老人郭秀菊,见到来人就夸唐秀君。其实,唐秀君的好,在郓城全县都是有名的。

        

        26年前,新婚不久的唐秀君发现无儿无女的郭秀菊夫妇孤苦无依,就毅然决定把两位老人接到自己家里照料。郭秀菊的老伴身有重病,吃药打针的钱全靠唐秀君东挪西借。郭秀菊的老伴去世后,唐秀君把精力放到郭秀菊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却从来没有委屈过老人,这一坚持,就是26个年头。郭秀菊有哮喘病,唐秀君跑遍了县城求医问药;郭秀菊有高血压,一咳嗽就尿裤子,唐秀君每次都把换下的裤子及时清洗干净;郭秀菊晚上咳嗽的厉害,唐秀君就把自己的床铺搬到郭秀菊屋里,她怕老人咳嗽时一口气上不来。

        

        “秀君把我照顾的太好了,没有秀君,我也活不到今天。”郭秀菊说。

        

        在郓城县,像婆婆照顾儿媳、主动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这种超越血缘的感人故事还有许多。

        

        杨庄集镇东程庄村86岁的张传英,坚持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26年;双桥乡后黄岗村村民黄修良,自退伍后,24年来乐善好施,好事做了无数,自2005年以来,每年花费自己一半的收入举办“孤寡老人节”;郭屯镇林集村现年38岁的端木凡芳,自妻子2001年开始生病、2006年下半年失明并且腿部失去知觉瘫痪在床以来,对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至今,并尽自己的微博之力帮助身边困难的人。

        

        道德教育在郓城人心里“开了花”

        

        郓城县对道德高地建设的打造,从学生在校教育入手。今年上半年,郓城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孝德”、“感恩”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教课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相关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郓城宋江武校在创办初期,就把“以德建武”放在学校办学方针的首位。五年前,武校部分学生受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出现个别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架、沉迷网吧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校长樊庆斌决定在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全校36个班,每个班每周都有两节传统文化课,每周二的晚自习用来让学生温习传统文化知识。为了保证传统文化课的质量,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办公室,除了给300多名教职工每人发放一套学习资料、集体观看教学光碟外,还定期带教职工外出学习。现在,随着传统文化课的开展,学生得到提升的不仅有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化课成绩也得到同步提高。

        

        郓城县第一初级中学把德育文化建设的标语、图板、宣传栏,布在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图文并茂的《千字文》、《弟子规》等宣传画被设置在学校乐思楼门厅、校园东墙。该校还重点建设了“爱心基金会”,鼓励学生把各班可回收的废品收集起来,再把换来的资金反馈社会。“爱心基金会”成立以来,共收废品一万三千六百多斤,资助孤寡老人、贫困职工、贫困学生等三万多万元。在第一初级中学校长曹务成看来,基金会的成立既奉献了社会,又是对学生的切身教育。

        

        在郓城县,像这样的道德宣传教育不仅在学校有序开展,道德教育宣传已经渗入到了整个社会。

        

        为了让道德高地建设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思想道德素质,郓城县许多乡村社区都建设了“四德”教育一条街、好人榜等。南赵楼乡六合苑社区是原来六个“压煤村”迁移合并的社区,不同村庄来到一个社区,社区管理面临困难。面对挑战,社区领导把心思用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在六合苑社区整洁的街道上,新二十四孝的大幅牌匾和灯杆宣传标语被集中悬挂起来。面对通俗易懂的图画、优美生动的故事,村民们潜移默化,自身的道德素养无形中得到提升。现在,社区村民们相处得格外融洽。

        

        在郓城县地税局的家属区,建有600米长的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墙。文化墙通过社会公德篇、家庭美德篇、道德箴言、二十四孝、名家名言、雷锋精神解读、警示教育等几大板块,用形象生动的图画、简洁通俗的文字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向附近的居民和行人讲述着“大道理”。

        

        “文化墙建设之前,墙上张贴的都是小广告。漂亮的文化墙建好之后,就连贴小广告的人也‘下不了手了’,建成两年了,文化墙还这么干净。”附近居民王习善说。

        

        好人事迹、道德宣传引发“蒲公英效应”

        

        郓城县双桥乡前黄岗村村民黄献福的妻子10年未孕,2012年1月26日喜得龙凤胎后,却不幸在2月9日身亡。黄献福神志不清,孩子的奶奶又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从两个孩子的母亲闭上眼那天起,黄修良就每天守在黄献福家里照看孩子,自家的香油坊也停了。受黄修良的感召,村民们纷纷行动,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两个孩子。妇女们忙完自家的活儿,就跑去给两个孩子喂奶粉、换尿布,她们分组轮流值班照看孩子;男人们则帮黄献福打理家的农活。

        

        在黄修良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展了义捐活动,仅3天时间就为这个困难家庭捐助了3万余元。黄岗村人的善举为这个村赢得了"雷锋村"的美誉。受到好人事迹的感召,帮助两个孩子的好心人层出不穷,累计捐款8万余元。

        

        像黄修良这样的“郓城好人”们,感动着身边的人,助人为乐的人群不断扩大,乐善好施的氛围持续浓厚。

        

        近年,黄修良被评选为“郓城县首届道德模范”、菏泽市党代表、“菏泽市首届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复原退伍军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人物”;唐秀君先后获得了“好媳妇”、“模范政协委员”等荣誉。这些荣誉安慰了数十年坚守的“郓城好人”们,也激励着更多的群众学习模仿。

        

        道德宣传教育离不开典型事例的具化,典型事例需要宣传的推广,这是郓城县构建道德高地的基本逻辑。实际上,不管归于哪种因素,郓城县道德高地建设的成绩不断凸显,新的好人不断涌现,新的好人事迹不断被传唱——

        

        2013年教师节,郓城一中高一十九班的学生武致远,在银行门口拾到一个装有数万现金的钱包,他在原地等了半个小时,直到失主匆匆赶来。

        

        郓城县农民歌手哥贾崇珍,在获得山东电视台举办的歌唱比赛2012年度“总冠军”以后,把获得的3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村郭庄修路,而贾崇珍家里的房屋院墙还是80年代的建筑,家里的一台21寸彩电也因超期服役图像不清……

        

        爱心如一颗蒲公英,微风吹来,一粒粒种子飞落到郓城大地的各个角落。随着好人事迹的不断涌现,一座道德的高地正迅速隆起。

初审编辑:丁厚勤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