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在床的孙明祥向大众网记者展示早年演出的老照片
学生获得的奖项孙明祥都细心收藏起来
好心人给孙明祥的捐助,他都细心地写在小本子上
徒弟从济南赶过来看病重的孙明祥,李巧莲老师跟学生拥抱
学生看到孙明祥瘦弱的身体很是心疼
大众网菏泽5月24日讯(记者 聂冬梅)61岁的孙明祥已与琴书打了50年交道了。白天在树荫下弄弦,晚上对着明月拉着京胡唱一段,曾是他最享受的平淡时光。10年前唯一的儿子早逝,曾让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去年11月他又被查出肝硬化腹水,而今,孙明祥只能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发呆。
卧病在床的孙明祥老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体重只有70斤。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充满遗憾:在他手上,还有180余种曲牌后继无人。
17岁开始收徒,孙家琴书曾名噪一时
30年前,孙家琴书曾红极一时。孙明祥出生在鄄城县什集镇的一个琴书世家,11岁时便跟着父亲学习琴书。因为天资聪颖加上学习刻苦,老孙17岁的时候便小有名气,并开始收徒,20岁的时候就收到了30个徒弟。孙明祥回忆,那时前来拜师的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是行过大礼的,虽然日子过的穷,礼节可不穷。“徒弟庄重地叩了头,就算是一辈子的师徒情谊。”
最风光的时候,孙明祥领着两个琴书班走南闯北,安徽、河南等省份都留过老孙的名号。只要听说孙家琴书来了,每场都是宾客满座,一片叫好声。孙明祥说,有一年去安徽演出,露天的大剧场上坐了1000多号人。“老百姓喜欢这门艺术,我们在台上唱得就起劲。”说起那段时光,孙明祥眼里都泛着光。
菏泽市艺术馆副馆长、市曲协副主席李巧莲,也是孙明祥十多年的老搭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经历了菏泽琴书最为风光的十年。1976年—1986年期间,菏泽市曲艺队集体演出在省里连拿了6个金奖,1981年的时候,在全国拿了创作、演出、音乐设计三个一等奖。
入驻大学教授琴书,已送走八届毕业生
孙明祥活了大半辈子,只停唱过一次琴书。10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去世了,他收拾了全部家当回到鄄城老家,天天坐坟头上陪儿子说话。“如果不是放不下琴书,我当时可能就去寻死了。”孙明祥说,喜欢了一辈子的琴书,不能后继无人,就回来了。
1998年,孙明祥和李巧莲就在致力于琴书传承了。他们在私立学校做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失传。李巧莲说,如果琴书到了他们这一代消失了,作为老艺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当时生活条件差,学生经常饿肚子,孙明祥和李巧莲就从家里带面带菜做给学生吃。他们先后培养了近30名优秀学生,其中就包括曾经获得过两个国家级大奖的孔鲁顺、深圳市艺术团演员李彤、青岛胶南艺术团演员刘吉恩、菏泽艺校教师李春莲等。
曲艺传承没有退休。2004年,两位老人在该退休享福的年龄,又把把琴书搬进了菏泽学院音乐系。“声乐、舞蹈等都能进大学,为什么曲艺界的山东琴书不行呢?菏泽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山东琴书是我们的特产,高校学生有自身优势,更容易将山东琴书传承下去。”当年9月,孙明祥和李巧莲被菏泽学院音乐系聘请教授山东琴书,每次上课他们都恨不得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截至目前,两位老人送走了8届毕业生。
琴书传承青黄不接,谁来接过180余种曲牌?
孙明祥介绍,现在菏泽学院琴书选修班一共19名学生,大一、大二各6名,大四7名,琴书班相比音乐系其他每个班级显得人丁稀少,而且在已经毕业的200余名学生中,目前能登台的只有70余人。当前琴书传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很严重。孙明祥说,在菏泽琴书曲艺圈,他这个年龄都能算的上是“年轻人”。
李巧莲回忆,有一届20多名学生报了琴书班,最后毕业的时候还剩下7个,学生挑选课的同时,琴书也是挑学生的。琴书是比较难的一门艺术,京剧等大剧团都配有专门的乐队,且生旦净末丑一人一角,琴书则是一人多角,一个人需要一边配乐一边唱,还得表演到位。“好汉子他不干,赖汉子干不了。”李巧莲说,个人的自然条件要好,有嗓子,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热爱,否则就坚持不下去。
“现在不行了,琴书没落了。”孙明祥向大众网记者感慨,他带出来的一些徒弟因为唱琴书不能养家糊口,都去做了其他行当。
自从1986年菏泽市曲艺队30多号人解散后,李巧莲也被调任到菏泽市艺术馆工作。后来,她觉得老辈留下的文化丢了怪可惜,在艺术馆工作的前几年组织过很多场曲艺汇演,但是收到的效果跟以前却是没得比。
“年轻人普遍不热爱这个行当。”孙明祥说,从事曲艺的人是要忍受孤独的,现在的年轻人学了琴书之后毕业就想着就业,但是琴书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就业。
去年11月,孙明祥被查出患有肝硬化腹水,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但他心里最着急的,是他收藏的180余种曲牌还后继无人,他不想带着它们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