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雾霾天气中出行
雾霾天气和正常天气的震撼对比
城市笼罩在雾霾中
大众网菏泽12月31日讯(记者 郭豪 见习记者 郭威)2015年冬季,菏泽再次被雾霾笼罩,戴口罩出门成为常态,“遛狗不见狗”等雾霾段子被网友争相转载,菏泽破天荒地首次启用了单双号机动车限行,并数次发布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霾天气的形成,固然有气象、地理等自然因素,但更多是人们不顾环境利益发展经济的恶果。如今,抗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有效治霾,迎回蓝天白云。
自然劣势、人为因素引发霾天气
菏泽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黄河冲积平原孕育而成的沙质土壤极易引发扬尘,在自然条件方面与东部沿海城市存在着先天性劣势。近年来,菏泽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在粗放式管理的情况下,渣土车、货运车等车辆在城市干道上来回穿梭,加剧了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等扬尘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重要的源头之一。
尤其到了冬季,菏泽等北方城市开始集中供暖,以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结构加剧了污染物的形成,在“逆温”、风力弱等气象条件下,污染物难以扩散出去,造成了重污染天气。“环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气象在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出自然的不可战胜性。”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刘建平说。
自然因素之外,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利益的恶果开始显现,大量化工厂、制药厂通过招商引资入驻菏泽,城镇化缩短了住宅区和工业区的距离,工业废气肆意排放,空气中弥漫着化学气味。市民不禁要问:“如果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那么牺牲了环境还能更好的生存吗?”
夯实环境防治体系 打掉城区1568个污染源
2014年,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菏泽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制定《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县区科学发展考核。经过一年的努力,菏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较前一年增加了72天,增幅全省第一,大气质量排名全省第8位。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重要的是防治体系的建立。”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杨自源说,2015年要延续并夯实前一年的环境防治体系,同时开展“降尘”、“减煤”、“治气”、“增绿”等工作,八字方针言简意赅,恰是针对大气污染源各个击破。
今年7月至10月,菏泽围绕城区六个空气监测站周围的1666个污染源进行治理,最终打掉1568个污染源,包括1100多家餐饮饭店及加油站、烧烤店、裸露地块、拆迁工地、粉尘堆场企业、工业异味企业、工业锅炉等,取得良好成效。“群众身边的污染源,无论大小,都要坚决打掉。”杨自源说。
“大环保”格局需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百日会战”行动进展顺利,却仍然阻挡不了重污染天气的出现。2015年11月以来,菏泽空气重污染及以上天气达20余天,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多次发布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要求工业企业限产停产、建筑工地停工、特殊机动车限行,并建议市民减少户外活动。
“不去户外,室内的空气健康吗?”、“工业企业限产、停产,以后不还生产吗?”面对一系列的应急响应,市民发出这样的质疑,面对已然严重的空气污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扭转大气空气质量,迎回往日的蓝天白云?
在环保系统工作多年,刘建平有时会感到环保工作的困惑,市环保局是大气环境治理中若干部门中的一个,有自己的职能范围,其他还有城管、城建、交通等部门参与,很多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紧密协作。此外,表面上看,大气污染是由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造成的,但深层原因是能源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落后、国家油质标准低等问题。 “‘大环保’格局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地方履行好各自职能,逐渐改善大气环境。”刘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