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6月30日讯(记者 刘进)近日,菏泽印发《菏泽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菏泽已形成3.16万亩采煤塌陷地,预计“十三五”全市规划治理采煤塌陷地总规模为5.1万亩。根据“先治后采、边采边治”的原则,到2020年,煤矿企业治理塌陷地达到100%,新增塌陷地实现同步治理。
菏泽已形成3.16万亩采煤塌陷地
菏泽是鲁西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蕴藏面积3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目前,已探明巨野、单县、曹县三大煤田,预测总地质储量102.7亿吨,主要分布在郓城、巨野、单县、成武、曹县等。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
因菏泽地质原因,煤炭开采会造成大面积土地塌陷。据预测,巨野矿区闭矿时将形成近百万亩的塌陷地,中、重度沉陷面积58.8万亩,占61.8%,塌陷深度普遍在4.8-7.2米,常年积水区面积将达60万亩。随着郓城煤矿、张集煤矿、万福煤矿等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菏泽塌陷地面积也将会以较快速度增加。
截至2015年10月,菏泽已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面积3.16万亩,其中绝产区面积1.97万亩,减产区面积1.19万亩,已投入治理资金4.11亿元,治理完成塌陷地面积1.51万亩。根据辖区各煤矿企业的生产接续计划,预计“十三五”全市规划治理采煤塌陷地总规模为5.1万亩,预计恢复土地3.9万亩,治理水域1.2万亩。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将成为菏泽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煤矿企业是责任主体,“先治后采、边采边治”
根据《菏泽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菏泽将建立“边采边治、先治后采、防治并举、治用并重”的综合治理机制,逐步降低塌陷地增加速度,缩减现有塌陷地规模。力争到2020年,煤矿企业治理塌陷地达到100%,新增塌陷地实现同步治理。
据悉,菏泽煤炭资源开采以来造成的采煤塌陷地都是新增的,煤矿企业是治理责任主体。各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承担法定治理义务,按照“先治后采、边采边治”的模式,推行资源开采、压煤村庄搬迁和塌陷地治理“三同时”。
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实行农业复垦、生态复垦、产业复垦三类模式进行分类治理。对轻度塌陷区,采取“划方整平法”,通过削高填洼、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恢复农业耕种。对中度塌陷区,采取“挖深垫浅法”,通过挖鱼池筑台田,形成上粮下渔生产格局;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采取“生态治理法”,通过围湖造岸、植树种草、建设生态湿地或平原水库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对面积较大,包含轻度、中度、重度各种类型的复合型塌陷区,采取“产业治理法”,综合运用上述治理方法,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旅游观光等适宜产业,打造多元化的高效生态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