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第一书记”
工 作 动 态
第76期
菏泽市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直驻菏泽市农村“第一书记”临时党委
【工作交流】
“村头荒”巧利用变身“聚宝盆”
——市派东明县沙窝镇冯口村“第一书记”引导村民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
天气炎热,东明县沙窝镇冯口村村民薛宝昌正在蘑菇棚里喷水降温,他说:“不要小看这个蘑菇棚,利用村头荒,老人、妇女都能干,占地不到2分,投资不到1万,一年下来纯利润要三四万呢!”
“村头荒”在农村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冯口村有400多户人家,占地700多亩,户均占地1亩半,大量的“村头荒”长期闲置。市派东明县沙窝镇冯口村“第一书记”张伟入村后,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以及考察市场,确定了利用“村头荒”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的工作思路。张伟介绍说:“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第一条,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好科学发展的带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关键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食用菌种植是个技术活,搞林下食用菌种植首先要有一个靠得住的技术员。通过多方打听,张伟听说镇政府干部刘春山在家里种了一棚蘑菇,而且效益不错,于是马上找到刘春山,请他到冯口村帮助开展工作。镇党委书记谷文健非常支持,很快就同意把刘春山从另一个村调整到冯口村作为包村干部。谷文健介绍说:“张伟同志把这件事给我汇报以后,我全力支持,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镇党委就是要当好第一书记的坚强后盾!”
有了技术,还要有市场。张伟又找到了从事蘑菇销售的渔沃街道居民刘义勇,他们一起考察了东明以及菏泽的蔬菜批发市场,确定了固定的买家。刘义勇介绍说:“现在的市场销售情况很乐观,有多少卖多少!”
有了技术和市场作后盾,村民仍然有些犹豫不决。张伟和刘春山商议,决定采取示范带动的办法,由刘春山个人出资在冯口村建一个示范棚,让村民亲眼看到蘑菇种植的整个过程。同时,动员村干部带头。这下村民心里有了底,第一批就建起了7个蘑菇棚。刘春山介绍说:“只有见到实打实的效益,村民才会跟着干!我们的工作方法是一带三包,一带即示范带动,三包即包购料、包技术、包销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技术指导,不出村就能把蘑菇卖出去!”
以前谁也看不上眼的“村头荒”,悄然变成了“聚宝盆”,这在冯口村很快成为村民街谈巷议的一个话题,村民尝到了甜头,很快第二批又建起了3个蘑菇棚,而且还有不少村民想报名。村民秦刚印介绍说:“要不是亲眼看见,谁能相信村头荒还能种蘑菇,我就是看到他们赚钱后,才决心建这两个蘑菇棚的。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在市派“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冯口村林下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如今已发展到10个蘑菇大棚。张伟介绍说,下一步还要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种植鸡腿菇、香菇等新的品种。
冯口村党支部书记冯忠义介绍说:“俺们村家家都有村头荒,种树不成材,多少年也不见长,现在好了,在树林子里种蘑菇,既给蘑菇棚遮荫,又不影响树生长,一举两得!”
【工作简讯】
◆山东农业大学曹帮华教授到鄄城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7月24日,曹帮华等一行七人到鄄城县看望省派“第一书记”,就农业、畜牧等相关对接工作与董口、旧城和左营3个乡镇的“第一书记”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帮扶村庄的庄稼长势、土质墒情。曹帮华表示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尽全力协助“第一书记”帮扶村尽快脱贫致富。
◆省人社厅第一批“第一书记”看望慰问第二批“第一书记”。 8月4日,省人社厅选派第一批“第一书记”潘文勇、李士功、王波、姚爱农、魏勇5人到鄄城县旧城镇看望慰问第二批 “第一书记”,并就如何开展好帮扶工作进行了交流。
◆市委党校派驻单县李新庄镇李楼村“第一书记”向帮包村捐赠办公设施。8月16日,市委党校捐赠的办公设施,包括办公桌椅22套、课桌椅117套、沙发10套、文具橱14个、书架10个、电视4台等,运抵李新庄镇政府,现已全部配备到“第一书记”所帮包的各行政村,极大地改善了各村的办公条件。
报:省直选派“第一书记”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菏泽市委常委,市直选派“第一书记”领导小组成员
送:省直驻各有关市“第一书记”临时党委
发:省直驻菏泽市农村“第一书记”各临时党支部,市直选派“第一书记”各工作组,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区委组织部
挂:菏泽大众网(http://heze.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