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7月20日讯(通讯员 刘丽红 王稚彬)熟悉电厂的人都知道,热控专业就像整个发电厂的神经中枢,调节控制着全厂设备的安全运行,可以说,这个岗位上的员工个个都是精英,人人都是骨干。在菏泽能化赵楼综合利用电厂热控班就有这样一支15人的精干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仅28岁,但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到1/3。正是依靠这支年轻团队的精心呵护,该电厂所属的所有设备可以安全高效运行,确保了电厂安全生产的总体稳定运行。
能吃苦的“带头大哥”
说起热控班的带头大哥,人人都知道是他---马晓聪,热控班里学历最高、经验丰富、处事沉稳的班长“老大”,“单看他那眼里就透着智慧的亮光,他当班长俺们都服气”,这是班组成员对他最直接的评价。
从早晨的例行巡检,到班前、班后会;从制度计划中的定期工作,到或急或缓的设备维护保养处理,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始终贯穿于他全部的工作生活中。电厂在刚刚筹建时,他为了能尽快熟悉掌握专业设备,从捋清线路布置、摸顺信号走向最基础的工作开始,白天配合厂家参与调试,晚上利用休息和夜班时间补课充电。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或是掌握一项技术,他常常把自己钉在调试间,一呆就是一宿,饿了就啃几包方便面,困了就倒在拼成“简易床”的椅子上囫囵一觉。灰头土脸的在施工现场一守半个多月,在当时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同事们劝他回宿舍换件干净的工作服,他却开玩笑的说:“这才是热控工人的本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一个个困难被攻克,一个个拦路虎被踢翻,他最终以娴熟的业务和过硬的技术赢得“班长”交椅,也赢得同事们的掌声和敬佩。“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信我辈无贤才”,每当一个重要节点被攻克的时候,马晓聪总是笑着对同事们这样说。
不觉累的“玉面书生”
每次去到现场时,都会看到闫晓华背着很多的工具包,瘦瘦的身影,白皙俊俏的脸盘,大大的眼睛,这也是他“玉面书生”绰号的由来。闫晓华在原单位工作时也是从事热控检修。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他像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师傅,对付那些“任性”的信号和“霸道”的设备,都有他自己的巧计妙招,让那些设备在他面前“低头臣服”。
每当一个新设备进入调试期时,闫晓华总是提前进入状态,拿着使用说明和调试资料,从设备型号到工作原理,从调试方法到常发故障,认真仔细的研究一番,有不懂的、不会的就记下来,查资料、问别人,直到问题全部解决才肯罢休。记得锅炉汽机过热器向空排电动门改造时,程序中需要加入中间停止操作环节,这可难倒了技术人员。闫晓华一声不吭,打开图纸,操起电笔,一根电缆一根电缆的核对,一个信号一个信号的测试,为了搞清问题的症结,他列出调试计划表格认真研究,对照表格做逐一实验。对讲机喊没电了,就用手机,手机喊没电了,就直接扯着嗓子嚎,一小时过去了,半天过去了,白天搞不定,晚上就接着干,终于把“难关”攻克。他总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在一个班组,没有谁领导谁,大家都是一样的,有什么问题尽管说,有困难大家伙一块解决,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勤好学的“阳光男孩”
曾阳,帅气,精干,典型的“阳光男孩”。从稚气未脱的毕业生到一名合格的检修工只用了一年时间。毕业后直接分配进入电厂,为了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胜任工作,到热控班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在工作现场跟着师傅一忙就是一天,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对于90后的大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实属不易,但他没有任何怨言。除了耐心学习业务知识外,还经常和老员工“粘”在一块,一句“为什么”老挂在嘴边,大家还笑称他是“小沈阳的学徒”。曾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年轻,也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技术技能的时候,现在不学,老了就学不动了”,他是这要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他这股子钻劲儿,在收获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赢得了荣誉,在2015年优秀技术工人评选时名列前茅,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勤奋努力的最好证明。
身处在蒸烤嘈杂的锅炉四周,奔走在电厂的每一个角落,牺牲了应有的休息时间,马不停蹄地消除缺陷,保证机组经济、稳定运行。两年的扎实锻炼和磨砺,使热控班从最初的五人小组发展壮大成现在的15人大家庭,并荣获2015年度集团公司优秀班组称号。每一步成功的取得都浸透着同事们的艰辛与付出。大事成于细,小事成于精,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赵楼电厂热控班在前进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