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1109285056875215.jpg

停车场不收现金菜场找不开零钱…拒收现金违法

2018-11-09 10:26: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张云明

  在新贵都农贸市场,每个商户都在摊位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收款二维码。

  文/图 半岛记者 张云明

  “您好,用微信还是支付宝付款?”如今,我们在消费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悄然改变,买东西从原来用纸币、硬币变成现在一部手机搞定。不过,近日有读者向半岛记者反映,有商家不收现金,只能微信支付,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专家认为,移动支付极大方便了人民生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不能因此堵住现金支付的门,消费者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停车场标明不收现金 

  青岛市民林先生向记者反映,今年9月,自己在山东路上一家银行办理业务,需要在旁边的停车场停车,却发现停车场公示牌上除了写着“5元/小时”的价格外,还标明只能使用手机支付,不收现金。虽然自己微信上有钱,也用手机扫码支付了1个小时的停车费。但林先生也提出了担忧:万一微信里没钱或者手机没电怎么办?

  11月7日下午,半岛记者来到山东路上的这处停车场。停车场入口处立着的公示牌上类别一栏中清晰地写着:手机微信支付。在下面说明中又再次重申:本停车场采用微信支付方式收费,不收现金。

  而在停车场的另一端,每当有车要驶出时,出口处的工作人员就会站起来,拿出收款二维码让司机用手机扫码支付停车费,工作人员再用遥控器抬起挡杆。记者看到,5分钟内驶出停车场的3辆车无一例外,均使用手机扫码支付。

  记者以车主的身份向工作人员询问:停车场是否只能通过微信支付而不能使用现金?他向记者解释,公示牌上标注的并不准确,该停车场也收现金,而且他们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写此说明只是提倡使用手机支付,原因是比较方便。

  随后,记者又来到距其2公里的延吉路上一处停车场。在这处停车场,记者发现出入口处均立有写着“微信和支付宝付款不收现金”字样的标志牌。

  “因为我们是私人停车场,收现金没有办法报税,比如一个月收10万,收现金的话报2万,相关部门不让。我们的微信和支付宝系统是与税务系统联网的,现在要求手机支付,我们每个月缴税的时候人家一看就知道了。”停车场工作人员解释道。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手机支付一年多,司机和管理部门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手机没电或者不会用微信也不能不让出去,交现金请准备金额正好的,因为没法找零。”工作人员说。

  菜市场七成顾客手机支付 

  不收现金的现象,在岛城其他商圈的商家中是否也存在呢?

  记者来到位于漳州二路上的一家奶茶店。店内的付款二维码都放在较为明显的位置,除了微信、支付宝二维码外,还有一家银行的二维码。

  记者点完一杯11元的奶茶并拿出100元现金想要支付时,店员先问一句能否手机支付,在记者明确表示不能后,工作人员在翻遍两个抽屉并把抽屉内最后一枚硬币也给了记者,才算找足89元现金。“我们这儿每天好几百单,用现钱的每天不超过10单,真没几个年轻人像你这样还用现金的。”店员说。

  同样感受到现金支付变少的还有新贵都农贸市场的商户王爱荣。

  王爱荣在市场内卖菜已经超过5年,从去年开始,她明显感受到来买菜的人使用手机支付的变多,不少人都会问一句“能不能使用手机付钱”。原本对手机支付一窍不通的她,为多招揽顾客,在换了智能手机后,又让家人给安装了微信和支付宝,并在店里挂出两个收款二维码。

  “原来每天要准备一兜子几毛几块钱给人找零,现在比原来少多了。”王爱荣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买菜的人用手机扫码支付比例能超过70%,多数以年轻人为主,再加上支付宝等平台还不断推出优惠活动,使用手机支付的顾客就更多了。

  在新贵都农贸市场,每个商户都在摊位最明显位置悬挂着微信和支付宝的付款二维码,他们也都很推崇这种支付方式。虽然没有拒绝现金支付,但收取现金的比例却越来越低。

  《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显示,2017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超375亿笔、金额超2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超2390亿笔、金额超10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老人拿现金买菜“碰壁” 

  然而,使用手机支付在给顾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便。

  “现在去很多小店买东西用手机就交钱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这么大年龄也学不会了。”家住江西路的李阿姨今年63岁,她说,儿子曾经通过微信红包给自己转钱买菜,但学了好几次也弄不明白,还怕一不小心按错把钱都花了,最终换回了非智能机。

  她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次拿着100元纸币出门买菜“碰壁”,原因是商家找不开零钱,最终在商家去隔壁求助后才找齐。她说,现在有些商家都觉得收现金太麻烦,因为自己不会用微信,所以现在都要提前计算好买的东西大概需要多少钱,再带现金出门。

  李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今年9月23日,黑龙江鸡西市67岁的谢大爷在超市买了8.8元葡萄,结账时店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双方因此起了争执;今年9月22日,广州市的一位老伯打车后给50元现金支付车费,但司机说没有零钱让他扫码支付,大爷说没有微信,双方起了争执,老大爷一怒之下摔门就走,司机下车追骂……

  记者在南京路上随机采访了10余位老年人,发现他们中有超过七成在消费时依然用现金支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仅占5.2%。这意味着仍有很多老人并未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生活便利。

  商家为什么不爱收甚至拒收现金呢?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王爱荣所说的找零问题,还有商家因为担心收到假币、避免收款人员的道德风险,或认为安装POS机系统成本太高,所以更青睐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对于使用手机支付,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这种方式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对于只接受手机支付的行为,消费者均表示不方便,特别是在手机没电或者微信没钱等特殊情况下,希望能有多元化方式支付。

  权威声音 央行:拒收现金,违法! 

  央行调查显示,37%被调查的消费者在过去一年中遇到过拒收现金,其中12%的经历过10次以上;39%的被调查商户有过“拒收现金”行为,23%的商户反映这种情形达到10次以上。由此可见,拒收或者变相拒收现金已经成为一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合法?

  中国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的工作人员向半岛记者表示,拒收现金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五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的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行为。近期以来,针对群众举报的商家拒收现金行为,他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

  “拒收现金或变相拒收现金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山东省消协法律支持中心一位姓刘的主任告诉半岛记者,消费者遇到这种状况可以向当地消协进行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今年7月13日,央行发布公告整治拒收现金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要全面理性看待非现金支付。他分析认为,尽管现代支付方式发展迅速,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是未来趋势,但流通中现金需求量仍然较大,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对于广大中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还是重要的支付方式。“消灭现金”并不是明智之举,还是要多元化支付方式来保障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责任编辑:杨叔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