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学问篇中《记六一语》,令我十分感怀。倾岁孙莘老识欧阳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共。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弊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以公此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这是教我们:要勤读书,多读书,多练笔,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一)
坐在图书馆里,日子显得分外的悠然,我的心格外的宁静。将冰心的《寄小读者》安然地置于手心,无比的惬意与舒畅。冰心写这十几篇通讯时,才23岁啊!23岁,她就能写出那么美丽的文章来,儿童文学在她的笔端演绎得如此的婀娜多姿,如此的荡人心肠,不由得令人心中充满了敬意。那么轻快明丽、热情奔放的文字,如一串串跳跃着的音符,给人以美的享受,一生的启迪。爱,奠定了她一生行文的思想主题,爱光明,爱世界,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在繁杂的人世面前,冰心先生的思想竟是那样玲珑剔透,那样的超逸绝伦。笔触毫无呆滞和凝重之感,语言又极具诗歌的韵味与灵性,通俗易懂的一篇篇小通讯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爱意,对生命的无比敬畏。《繁星》、《春水》又何尝不是以“美丽、精致、博爱”而备受世人青睐呢!长短句运用自如,越品越觉逸致,真是隽永悠长。校园里,荷花开得正热烈,我是很乐意沉醉在这香气浓郁的仲夏里的,好想唱支歌,给妈妈,给黎明。感谢母亲给予了我生命,又努力地将我培育成人。感谢黎明给予了我最初的遥望和梦想,我将为之默默的守望。
(二)
周作人的散文集《雨中的书》,确实是上乘之作。读完《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苦雨》、《喝茶》等 性灵小品文,赏心悦目中令人佩服之至。作者对散文的造诣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继承了古代公安派、名士派性灵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观点,又吸收了外国散文“漂亮”和“缜密”的写法,使得其文风古朴而典雅, 简洁而明快,知识性与趣味性互相熔铸,合成一体。他善于在旁征博引中自然而然地传授丰富的知识,充分显示了 学者式散文的特点;又擅长以散淡式笔法写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以冲淡的笔触抒发悠悠的情思,于质朴中流露出一种恬淡深长的诗意。淡笔写浓情,是寓庄于谐,寓谐于庄。文章短小精悍,虽取材平凡,但经久耐读,尤其是简洁老练的语言里,有一种从容的态度与冲淡平和的风骨。这般的深厚功底,又岂是一朝一夕的面上功夫?几十载的苦苦求知,几十年来的风雨无阻,才使得文章如此地干净利落,冲淡平远,而又意味横生。
(三)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读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那么深厚的文学素养,那么老练娴熟的语言功底,抑扬顿挫,一词一句中方彰显音韵流长的婉转之美。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的梦境。
对汉语天生的一种敏感,让他在诗歌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着。那么精致瑰丽的文字,那么唯美而带伤感色调的散文,读来不禁让人从心底漫出一阵寒气,继而一阵莫名的欢喜与惆怅。那淡淡的笔触下流露出来的,不就是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隐秘的情感吗?诗歌的生命就像原野上的青青野草,矮小的身躯藏得住坚忍的个性,卑弱的灵魂压得住残喘的生命。
(四)
再次重拾《千家诗》,心里荡起了一股股无名的喜悦。中学时代读的诗歌拿到现在再细细品味和玩弄时,全然一番新感触。由之前的肤浅、单一、平面、朦胧的外在感觉上升到如今的深入、全方位、立体,逐显清晰的意蕴理解,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吧。对于诗歌,不同的年龄阶段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那些经典作品,是应该常读常新的。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来如一阵微风拂面,清风拂耳。他在那么优美娴熟、老练而清新的语言之中,娓娓地向我们讲述古老湘西的人物风情,写朋友,写劳动者,写花,写草,写河流,悠悠的笔触如泉沁入心底,石子落入湖心,一切显得极为安稳,祥和,妥帖而自然。
宋代赵景纬的《进学四箴》:一曰,惜日力以致其勤;二曰,精体认以充其知;三曰,屏嗜好以专其业;四曰,谨行事以验其用。
这是教我们:潜心地学习,虚心地接受,精心地吸收,严谨地执行。
不要轻易的被打倒,做厉风中的松柏,用那昂扬的姿态,目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