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于华夫妇开始在小店里忙碌
晚上顾客少时,一台电视成为夫妻俩不多的娱乐方式
葛红把剩余的菜分给邻居
2月9日晚上10点,葛红开始收拾回家的行李
2月9日10点半,于华夫妇俩搬运回家的行李
面馆紧靠着工地,民工成了面馆的主要消费群体
大众网菏泽2月10日讯(记者 刘 进)在菏泽,有数百家“山西刀削面馆”分布在各个角落,这些面馆的主人都来自山西运城。他们远赴千里来到菏泽谋生,在外做着生活清贫的“老板”,一年回家次数有限,彼此之间又鲜有聚会。每年年底,他们带着一年的收获,三三两两结伴回家过年;长久在菏泽生活,让他们觉得回家过年就像“出了趟远门”。
一年只回家两次:“儿子结婚也得十几万”
今天中午,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硬卧火车,50岁的于华和妻子葛红回到了山西运城永济县的家。除了夏天时专程回家收了地里的十几亩小麦,这是他们在农历的2014年第二次回家。这一年的其余时光,他们都待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菏泽。
于华夫妻俩在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耿庄社区开了一家刀削面馆,一年能赚4、5万块钱,“收入与跟别人打工差不多,但人更自由些。”
于华说,人到了50岁,跟着别人打工体力就跟不上了。在自己的店里,他和妻子每天早晨8点开始忙;在不是饭点儿的时间段,两人有短暂的自由时间;晚上面馆关门的时间根据客人情况定,但几乎每天两人都要熬到10点多。
给于华夫妇在外面闯荡动力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
“女儿将来上大学的学费不少花,儿子结婚也得十几万。”为了筹够这笔钱,于华还在上高二的女儿只好寄宿在亲戚家里;21岁的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在面馆生意火爆时,儿子会放下并不稳定的工作,来菏泽帮一阵子忙。
菏泽人不闹事:“自家人开的面馆”
2月9日晚10点,于华送走了今年最后一个客人,开始收拾面馆和行李,赶赴凌晨的火车。葛红则把十几盘里没有下锅的菜,分给了邻居们。
于华说,他很感谢菏泽人能够接受他。2010年,于华和妻子种地赔了十几万,随后转而向别人学习厨艺;2011年,经老乡介绍,夫妻俩来到菏泽市区,开始了刀削面馆的生意,他们的生活由此逐步好转。
在菏泽的三年时间里,于华的面馆更换了三个地点,菏泽西关、双河集,都出现过于华夫妇面馆的影子。由于房租上涨,2014年初,于华把面馆搬到了现在的耿庄社区。
看到耿庄村志里写有“耿庄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县”,于华讨巧地把自己的新面馆起名为“山西洪洞面食馆”。这个名字确实给耿庄社区的居民带来了亲切感,不少居民认为这是“自家人开的面馆”,常常找于华夫妇聊天。
来于华面馆里吃饭的人有在附近工作的各种人,最多的是附近一处建筑工地的民工,也有附近写字楼里的职员,“他们写字楼里有高档酒店,但消费很高”。
于华说,菏泽人留给他的印象很好,他们“不欺负外地人,不喜欢闹事,也不赖账”。相比于家乡运城,菏泽市区的开发速度快,高楼大厦的建设带来了大量民工,“咱赚钱,他们也方便”。
几百家刀削面馆老乡:“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
于华说,山西刀削面闻名全国,而会做刀削面的山西人集中分布在运城市或附近县区。当地很多人外出打工,其中有许多人在外面开起了面馆,山西刀削面馆也由此散布在全国各个城市。
对于山西人在菏泽开刀削面馆的具体数量,于华并不能说出详细的数据,但是他肯定“从市区到县城,再到乡镇,菏泽所有的刀削面馆都是运城人开的”,数量至少有几百家。其中有许多人像于华夫妇这样,夫妻双双离开家乡,一起来到菏泽开面馆。
在每天难得的闲暇时间里,于华会到其他老乡的面馆里坐一坐、聊聊天,但是有规模的老乡聚会,在这群在菏泽的山西人中并不存在。于华说,大家都忙着各自的生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聚在一起。
每年腊月十五以后,这批山西人就开始陆续离开菏泽,三三两两结伴回家。到现在这个时候,其它很多面馆都已关门,但由于附近工地民工放假晚,这些民工也大多同是异乡人,于华夫妇把今年回家的时间推迟了几天。
2月10日凌晨,于华和妻子提上行李,暂时告别了这个辛苦一年的小店和城市。春节之后的正月初七,他们就要回到这里,开始新一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