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2020-05-10 13:35:00 来源: 大众网菏泽·海报新闻 作者: 傅成银 房正 张迪

  大众网·海报新闻鄄城5月10日讯(通讯员 傅成银 房正 记者 张迪)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鄄城县左营乡左南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排崭新的楼房,干净漂亮的小区让人赏心悦目,孩子们在公园玩耍,老人们在一起说笑,扶贫车间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这是鄄城县实施黄河滩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给滩区群众带来的新变化。

微信图片_20200509192907.jpg

村民家中干净整洁

  长期以来,鄄城县受黄河洪水影响,滩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难,普遍面临“住房难、行路难、浇地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为此,鄄城县实施了黄河滩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项目涉及左营、旧城两个乡镇5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项目规划总投资73977万元,共搬迁3186户、101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7户、3871人。自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鄄城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系统工程,从严落实政策和规划,特别严格落实安置住房人均面积。至2018年9月底,滩区群众如期实现搬迁,绝大多数贫困户零负担入住,年底又完成11个旧村复垦任务。

  告别“水窝子”,住进“小楼房” 

微信图片_20200509192921.jpg

村民易地扶贫搬迁的崭新楼房

  在黄河滩区,一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说法,意思就是老一辈人要用四个三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这也是很多滩区群众的生活循环,有的房子连院墙都没有,只是用玉米秆随便扎了道挡风的墙。

  旧城镇北李庄自然村是黄河滩区易地搬迁项目中的一个,过去几十年,这里的人们就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循环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如今群众们住进了旧城社区漂亮的楼房里,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

  “你看看,俺现在住的房子,又干净又敞亮,再也不是原来早晨醒来一身土的日子了。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这辈子,值啦!”今年77岁的贫困户李河远老人高兴地说。

  李河远老人从住了一辈子的黄河滩区搬到干净整洁的社区,50平方米的老年安置房,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记者看到,旧城社区,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的绿化带内栽种着绿植,左边是一栋栋4+1模式、119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楼房,右边是一排排两层的5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老年安置房。在每两栋楼的中间,都存放着居民的一些农具。

  走进居民李梅家时,她正抱着孩子看电视,屋内时尚的装修,干净整洁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人的家庭差。“建这个房子一共花了12万多元,除去政府发放的搬迁补偿款,我们也没拿多少钱。作为年轻人,肯定想住这样的楼房,不仅环境好了,尘土也少了,心情也舒畅了。”李梅说。

  “原来的村子地面高低不一,主要因为盖房子前先要‘垫台’,只有把地面垫高,才能尽量避免被洪水侵袭。”谈起原来的村容村貌,村干部李世玉说,过去由于各家情况不同,也就导致了村子路面高低不平,十分混乱。因为经常面临水威胁,滩区人大多不会把房子建得很好,这也影响了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自从搬迁后,不仅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致富门路也比以前多了,我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圆了“安居梦”,引来“金凤凰” 

  有了梧桐树,不愁凤凰来。滩区群众搬迁后,住上了新房,口袋里的钱也鼓了起来,年轻小伙娶媳妇的也多了。2018年9月份,左营乡丁杨寺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世世代代聚居的黄河滩,搬进了新建的左南社区。“到现在村里已经办了21场婚礼,还有16名小伙子订了婚。”村干部郭怀亮说。而在搬迁前,村里至少已有四五年的时间,没有办过一场婚礼,光棍汉“积攒”了好些个。

  丁杨寺村有1300来口人,以前家家户户都靠在滩区种地为生。看着孩子们年龄越来越大,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谁家的父母都发愁。这样的困境,在滩区可不只这么一个村。“父母发愁,说媒的也发愁。”左营乡李庄村村支书王爱华说,滩区外的姑娘都不肯嫁进来。“媒婆一上门,说滩区里哪家小伙子不错,不等话说完姑娘就摇头,直接说不行。”所以,李庄村的300来户村民,不少家庭都面临娶亲难的问题。

  一道黄河大堤,一里一外,隔开的恍如两个世界。在长堤之外的人看来,滩区村地处低洼,易遭水患,家家贫穷;要是谁家把姑娘嫁到滩区,简直是葬送了孩子的一生。“也没办法,村里就是穷嘛!同样是种地,这堤里堤外的收成就不一样。”郭怀亮说,就是在一般的年份,一亩地一年能收1000多斤小麦、1000多斤玉米。滩区地薄,即使是在丰收年,一亩地小麦也不过七八百斤,玉米顶多800来斤。要是碰上了汛期的大水,黄河打个呵欠、摆动一下,说不定滩区里哪村哪家的地就会“泡汤”。因为穷,就算定了亲,不少滩区人也娶不起媳妇。最大的困难,是盖不起新房。在滩区盖房子,为防大水,需要先堆沙土、筑高台,再在高台上夯地基、盖新房。但这样一家一户筑台建的房,也经不起雨冲水泡,往往十几年还得重盖一次。

  “这一搬迁,房子问题也解决了。”郭怀亮说。娶媳妇,不用盖房,对群众来说,是最大的解脱。姑娘嫁过来,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干活是在冬暖夏凉的车间,孩子上学是现代化的校园,这样的条件,当然让滩区村的小伙子“魅力”大增。

  人人有活干,增收致富忙 

  “现在的生活跟城里人一个样,天天上班,多亏了滩区搬迁的好政策。”近日,正在左营乡左南社区扶贫车间上班的贫困户岳春莲说:“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4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2018年9月,左营乡郭集、管寺、石庙等8个村完成搬迁,村民们搬进了左南社区。

  走进郭集村吴春玲家中,干净明亮。“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吴春玲说。郭集村749口人中贫困人口有303人,吴春玲是其中的一员。丈夫患病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很拮据。“原来家里就四间小平房,三个儿子都住在一块。”看着手机里老房子的照片,吴春玲说。“搬上新楼心情好了,俺家那口子在近处打工挣钱,孩子也能干点活儿了,我平常也不闲着,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吴春玲说。

  滩区易地扶贫搬迁,其宗旨就是改善滩区百姓居住条件、脱贫致富。滩区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了,还得兜里有钱,过上好生活。为此,鄄城县根据本县实际和滩区特点,以人发、休闲用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在居民搬迁点建设扶贫车间。

  丁杨寺、李庄等村所在的左南社区南区,建起了两个扶贫车间,主要加工假发等产品。让群众到扶贫车间来,有活干,能挣工资,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王学芝老人,79岁了,还来干活,刚领了900多元的工资。但老人来干活,就是图个热闹,有人聊天。挣钱的主力还是社区里的妇女。”车间负责人王爱华说。

  为了保证滩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鄄城县制定了 《鄄城县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滩区“一带、三大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力促三产融合发展,同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做好困难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

责任编辑:南祥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