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奖”获得者杨秀玲:用剪刀诉说黄河深情,向世界传播中国之美

2022-09-25 11:4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庆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庆波 郓城报道

  四川的黄河九道湾、甘肃的大水车、宁夏的丝绸之路驼队、内蒙古的蒙古包、河南的三门峡大坝、山东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用传统的剪纸元素及阴阳结合技法,剪制描绘出沿黄九省区的黄河文化和地域景观,这幅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黄河情》,出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秀玲之手。

  “这次获奖给了我很大得动力,一个是对我们剪纸技艺得认可,另一方面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不忘初心,继续创作出不负时代的好作品,在一个就是把这项技艺很好的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人,让她们也担起传承的担子。”杨秀玲说。

  碾转9省寻找创作灵感 4个月创作12米剪纸长卷

  早在2013年前后,杨秀玲曾创作过一版黄河主题剪纸,但那次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书籍和图片,黄河水也是单纯以‘阴剪’方式展现的,杨秀玲总觉得这样剪出来的作品是想象出来的,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感情。“黄河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我自小生活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的故事,我想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杨秀玲说。

  在随后的几年里,杨秀玲多次去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山东等沿黄省(区)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黄河水势时而百转千回、柔情万种,时而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过反复推敲,杨秀玲最终采取“阳剪”方式表现水流,“阴剪”方式表现两岸景观,画面主次分明,黄河奔流的气势被完美的展现出来。“一条线、一个符号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前功尽弃,我时常会在梦中推敲,一旦有了灵感就立马起身创作。”杨秀玲说。

用剪刀诉说黄河深情

  从2021年2月到6月,杨秀玲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宽0.63米,长12米的剪纸作品。除了黄河水势之外,杨秀玲还在作品上增加了人文元素,例如在黄河(内蒙古段),两岸的骏马和蒙古包成为亮眼之处;在黄河(宁夏段),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成为点睛之笔。特别是在黄河(山东段),杨秀玲除了将泰山、孔子等元素体现到作品中,还用到了“孟母三迁”“孝道”等元素,尽显山东文化底蕴。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黄河情》便是郓城展馆的代表作品之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观赏,其中,来自赞比亚、几内亚等国家的留学生还现场跟随杨秀玲学习剪纸,并剪出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红灯笼”作品。

  三百年文化传承 用剪刀向世界讲述中国之美

  杨秀玲出身剪纸世家,传承已近300年,其外婆、母亲皆为当地有名的剪纸巧,对杨秀玲而言,剪纸是家传技术,也是家族的文化记忆。杨秀玲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发创新,把南北两派的艺术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剪纸艺术“既追求大意大像,又注重精雕细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被业内人士称为“流星派剪纸体系”。

  2016年,杨秀玲代表山东孔子家乡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同年10月,由国家文化部选派到加拿大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杨秀玲连续四届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连续五届受邀参加全国剪纸艺术节,其作品30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被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用责任传承中国之美

  杨秀玲的女儿孙琦是剪纸第六代传承人,孙琦在剪纸上同样有着很高的天赋和造诣,其作品《雷锋》已经初具自己的风格。“我毕业后就开始深入学习剪纸了,刚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挺无聊的,也没有什么收入,那时候真想出去上班,后来剪得时间长了,也明白了这是几代人的坚守才存续下来的珍贵非遗项目,需要我们年轻人去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一定会将这项技艺一直传承下去。”孙琦说。

  除了家族内部的传承,杨秀玲免费教授的剪纸爱好者不计其数,甚至有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向她讨教剪纸技巧,此外,她还不计回报地为学员推广、宣传、找销路,让剪纸这门艺术“走进”大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杨秀玲在《羽化成蝶华丽转身》中写道:“之所以华丽转身,是知道非遗传承这条路上需要我。之所以能羽化成蝶,是党的政策、政府的领导及我身后有众多的支持者助我蜕变。今后无论哪个行业需要我,我都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我所有。”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