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银行

五大行不良贷款超3000亿 银行业面临"坏账"考验

2013-03-30 11:35:00 作者:姚玉洁  来源:新华网
一度被视为“最赚钱”的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不良贷款持续爆发的严峻考验。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了集中暴露,而且尚看不到“见顶”的迹象。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此轮中国银行业不良信贷爆发较为集中的“雷区”。

      一度被视为“最赚钱”的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不良贷款持续爆发的严峻考验。根据已经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已达到3274.84亿元,占其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2%。

      从已公布的年报看,2012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五大国有银行中,除了农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依然高达19%,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净利增速分别为14.5%、12.2%、14.13%、15.05%,跟前几年动辄二三成的净利增速相比黯然失色。

      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了集中暴露,而且尚看不到“见顶”的迹象。

      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274.84亿元,而五家银行净利润总额为7746.29亿元,不良贷款总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2%。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此轮中国银行业不良信贷爆发较为集中的“雷区”。

      以农行和建行为例,农行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97.34亿元,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23%,不良率由上年的0.98%升至1.19%;建行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额更是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44.1%,不良率由1.31%升至1.97%。

      “浙江地区民间借贷发达,相互联保,使得不良贷款爆发具有快速‘传染性’,往往是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受到致命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而光伏、造船、钢贸等产能过剩行业也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日前宣布破产重整,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目前中行已经把无锡尚德的贷款全部降级为不良贷款,而且提取了50%以上的拨备,并对于光伏产业这类产能过剩的贷款将特别关注。”中行行长李礼辉说。

      值得关注的是,很难判断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的势头何时能终止。“不良贷款仍将是今年中国银行业的主题,预计到明年年中可能见顶。”一位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从数据亦可看到银行资产质量“隐忧”。五大行中规模最小的交通银行2012年新增不良贷款50.09亿元,规模两倍于交行的建行也仅增加37.03亿元。与此同时,2012年末交行逾期贷款362.23亿元,较2011年末剧增64.6%。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是经济增长减速的必然结果,也在业界预期之中。但中国银行业主要财务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较好水平,加上各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较高,足以覆盖风险。

      “但近期不良贷款的集中暴露也给中国银行业一些警示,我们的银行习惯了顺周期经营,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够,竞争同质化,对部分领域的贷款过于冲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

      中信建投研究所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研究员佘闵华认为,粗放经营是部分银行不良贷款迅速攀升的重要原因。“目前银行的考核仍然是短期、规模考核机制,上半年放贷下半年就能受益,业绩上去了,风险也不见得会暴露,何乐不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提醒,虽然目前各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质量仍比较稳健,但在推进“城镇化”和地方“换届效应”叠加的背景下,要警惕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地方投资冲动把地方负债风险传导至银行系统。




新闻热线:0530-5122000 新闻邮箱:dzwhzjzz@126.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