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社会

菏泽抗日名将赵登禹:手握大刀 将军血战不归还

2014-05-12 16:27:00 作者:崔如坤  来源:齐鲁晚报
1933年,侵华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时任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接急令奔赴长城御敌,任喜峰口方面作战军总指挥。烈士英迹,人们永不会忘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赵登禹将军烈士证书。

      菏泽市民在赵登禹纪念馆参观。

      菏泽牡丹区登禹中学内的英雄纪念碑亭。

      
      赵登禹(1898-1937),民国抗日名将,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长城抗战中,时任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还砍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使得日军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这是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赵登禹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在故乡,谁人不知赵登禹


      首都北京有数以百计的宽阔大道,以人物名字命名的街道却少之又少,而白塔寺东侧的赵登禹路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条。
      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菏泽城西赵楼村。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任国民军二十七师师长的他,率兵在北京南苑与日军展开激战,不幸以身殉国,成为抗战中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为纪念家乡的抗日英雄,菏泽曹州书画院成立了赵登禹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人来这里缅怀和追忆赵登禹将军。
      同年,英雄老家的农村中学更名为登禹中学,建有英雄纪念碑和纪念亭,还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大刀英雄赵登禹》,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无不对英雄的事迹耳熟能详。
      而在赵楼村,乡亲们口口相传着赵登禹将军的故事。赵登禹排行老三,乳名三儿。每每有人去村里寻访英雄的足迹,赵建国(赵登禹的大哥赵登銮的孙子)和媳妇张福华都会热情接待,还会拿出赵氏族谱,自豪地讲述家族渊源。
    少立壮志,不远千里投军
      在村人的述说中,赵登禹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长得虎头虎脑。父亲去世后,年纪尚小的赵登禹每天都帮家里做事,艰苦生活的磨练,让他臂力过人,胆大机智,有骨气和正义感。
      牡丹区档案馆馆长郝远近对赵登禹颇有研究。据他介绍,13岁时,赵登禹拜家乡一带颇有名气的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他聪明又勤奋,不到一年,打拳劈刀,样样娴熟。“有一天,朱凤军想试试他的胆量,便问他‘村西坟地刚添了一座新坟,夜间你敢去那里打拳吗?’没想到赵登禹夜里真的提上一把春秋刀,在那里练了一夜。第二天,人们去看时,新坟周围已被他踩成了明路。”
      家乡菏泽(古曹州)历来是兵家征战之地,英雄出没之所,也流传着众多杀富济贫的豪杰故事,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登禹,让他立志做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郝远近说,16岁那年,赵登禹打听得知,驻扎在陕西潼关的冯玉祥部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便毅然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


    一战成名,“大刀曲”唱响全国


      1914年,赵登禹从一名只吃粮不发饷的“副兵”,开始了军旅生涯。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玉祥发现了赵登禹。见他长得膀大腰圆,体壮如牛,又得知其作战勇猛,且能弄文舞墨,遂把其调到身边当了护兵。在尽力完成护卫任务的同时,赵登禹也用心从冯玉祥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及治军方法。
      1933年,侵华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时任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接急令奔赴长城御敌,任喜峰口方面作战军总指挥。血战两昼夜,赵登禹守住了喜峰口。
      “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今夜我们绕至敌后,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要让小日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不怕死的军队。”赵登禹激励将士。为彻底挫败日军,他率领将士们手挥大刀,夜袭日军军营,把日军砍杀殆尽。
      自此,抗日虎将赵登禹和他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被人们广为传颂。著名音乐家麦新为此专门谱写了大刀队战歌——这就是后来“响”誉全国、流传至今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奋战南苑,大刀将军殉国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7月27日晚,赵登禹接到命令,星夜奔赴南苑指挥作战。28日拂晓,日军向南苑等地发动大规模入侵。凭着手中的大刀加手榴弹,赵登禹和他带领的部队硬是把日本鬼子逼退了一里多路。
      不久,赵登禹就接到命令,要部队撤回北京,弃南苑保北京。赵登禹率兵边撤边打,一直打到大红门一带,遭日军伏击,赵登禹身上多处中弹,倒在血泊中。
      “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他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对传令兵说罢,赵登禹壮烈牺牲,时年39岁。而战斗依然在继续,士兵草草将他掩埋在高梁地里。
      抗战胜利后,赵登禹和二十九军抗日烈士的遗体被迁葬于卢沟桥畔。


    烈士英迹,人们永不会忘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赵登禹将军烈士证书。
      1946年,北平各界还举行了公祭赵登禹仪式,国民政府在北平命名了“赵登禹路”,以志纪念。1980年6月,北京市政府把赵登禹墓修茸一新,重新立碑以供世人瞻仰,并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如今,英雄家乡的赵登禹纪念馆正打算进一步丰富馆藏,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人们通过缅怀英雄的事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曹州书画院书记祖士常介绍,目前纪念馆由四部分组成,用大量翔实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实物以及为之创作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赵登禹将军不同时期的光辉形象和顽强抗战的英勇事迹。“赵登禹是菏泽人民的骄傲,下一步他们将投入资金,对馆藏进行丰富,告诫人们勿忘国耻,承传不屈的中国精神。”

        原链接: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40512/ArticelP08002FM.htm

初审编辑:丁厚勤
责任编辑:张银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