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面粉厂
坑洼土泥路变畅通水泥路
高老家乡中心小学文体用具捐赠仪式后学生们表演节目
大众网菏泽12月11日讯(见习记者 赵慧捷)成立面粉厂、筹建蔬菜交易市场,着力盘活农村经济促增收;修路、打井、建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增收基础;为学校捐赠物资、协调义诊活动、建立农家书屋,教育、医疗、文化全方位改善民生……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的两位“第一书记”来到单县高老家乡后便紧密结合高老家村和张奶庙村两个帮包村的实际,踏踏实实地做起了扶贫致富、改善民生的工作。
集资办企业 盘活经济促增收
“必须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才能有保障。”来到单县高老家乡后,省委高校工委的两位“第一书记”王莉和刘坤就把如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当成了心头大事。
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并与村“两委”反复论证,“第一书记”决定发挥现有优势,扎根农业搞企业,组织村民集资入股350余万元,成立了日处理小麦150吨、日产面粉120吨的山东长寿面业有限公司。为了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一书记”从有关单位协调借款300万元资金收购小麦200万斤,并与部分高校签订了面粉购销合同,保证了销路畅通。
驻高老家村的“第一书记”王莉告诉记者,面粉厂已于11月8日试营业。目前,商标注册和网站设计也在进行当中。面粉厂对于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和村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拓宽面粉销路上。
“‘第一书记’来了以后,与我们座谈交流,还到村民家中走访,一点架子都没有,而是实实在在的了解实际情况。现在,我们在村里办起了企业,为了促进企业发展,还到东明、单县的3家面粉厂进行了考察学习。村里的经济发展有了动力,农民增收也有了希望。” 高老家村党支部书记高付臣向记者说道。
除了办面粉厂,“第一书记”还综合高老家乡蔬菜生产情况和乡、村干部以及村民的意见,通过认真考察论证,建设张奶庙蔬菜交易市场,以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蔬菜市场交易项目由省移民办立项,我们争取到了30万元资金。11月初,市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一切进展顺利。预计年底之前初步完工。”驻张奶庙村的“第一书记”刘坤告诉记者。
帮扶保民生 贴近生活润民心
“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把改善民生,服务村民脱贫致富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以省行业扶贫为契机,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王莉告诉记者。
本着这样的工作思路,“第一书记”积极与省市县有关行业扶贫单位、涉农部门进行对接联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两村共新修村中道路1.7公里,打井29眼,修建桥涵14座,挖排涝沟2公里。
为服务农业生产发展,“第一书记”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并协调山东农业大学科技扶贫组有关专家为村民辅导授课并实地对种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外出学习和省里专家的指导,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蔬菜大棚40亩。我们现在也‘时髦’了一把,干起了现代农业。现在,村里还建了农民书屋,以后农闲的时候也能看书学习了。”高老家村村民高洪赞告诉记者。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加强村文化建设,“第一书记”还协调高校捐赠了部分乒乓球台、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新建了农民书屋,捐赠了价值6万余元的3500余册图书。
在关乎村民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的的医疗、教育方面,“第一书记”联系协调与泰山医学院合作开展促进农民健康行动,依托乡卫生院免费为全体村民查体;向高老家中心小学、幼儿园赠送了1万余元的文体用具。
对于家庭困难户,“第一书记”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帮助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制度,对民政部门确定由高校工委领导和各处室联系帮扶的7户困难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并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在没有经民政部门认定困难家庭名单的张奶庙村(含3个自然村),“第一书记”经过走访调查,确定了16个相对困难的家庭,建立了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联系困难家庭机制,联系协调价值5000元的物品并于中秋节前进行了走访慰问。
“我们不是来走过场、摆架子的,我们就是村民的一员,必须给老百姓办实事。作为第二批‘第一书记’,我们的工作很关键,责任很重大,必须打好攻坚战,做好承上启下。”王莉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