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席记者万恒实习生唐雨辰图本报记者高强
11月4日离“双11”还有近一周时间,市民小杜两口子淘宝账号的“购物车”里已经塞满了预购的“双11优惠商品”,购物车的底部总价显示为:20113元。“这些东西都要买吗?”记者问小杜。“不买干吗往购物车里装?”他说。
在小杜看来,这点东西只是“双11疯狂购”的“开胃菜”。去年“双11”当天,小杜两口子一天内购买了价值4万多元的货品,成了朋友圈里著名的“剁手族”。而像小杜这样的“双11”当天狂购一族,在大连为数不少。面对即将到来的“双11”,有人头脑冷静下来,淡定面对。但更多的“剁手族”仍然“痴心不改”。
最痴心:去年买了4万多今年预算增一倍
时隔近一年之后,小杜去年“双11”在网上购买的一套健身设备还没有拆封。包裹设备的塑料薄膜上,已经蒙了厚厚一层灰尘。
这是小杜两口子去年“双11”当天花4万多元网购的商品之一。作为一对月收入1.5万元的80后夫妻,如此花费令人咋舌。“我觉得还算可以啊。毕竟我俩基本不在实体店购物,生活起居全靠网购。”盘点小杜去年“双11”购买的商品,从服装到食品,从家居用品到汽车靠垫,无所不包。
“为啥要集中在‘双11’买?便宜呗!”说起“双11”的折扣,小杜如数家珍。的确,单纯从账面数字看,这4万多元抢购的商品,原价接近8万元。“相当于打了对折。”小杜说,为了计算折扣、花完网店发的优惠券代金券,他和妻子提前半个月就在各网店间来往、计算。这是他们的“最优化购物方案。”但小杜忘了,这些“折扣商品”中,像健身设备一样没开封的就有两三样。为了“凑优惠券”买的服装,很多只穿了一两次就被束之高阁。
不过又逢“双11”,这两口子网购热情仍不减。因为即将乔迁新居,两人的网购清单中又多出了家具、室内装饰用品等。小杜说,因为多了这些“大件”,今年的预算比去年“双11”增加了一倍。因此小两口提前开始在淘宝网站上“预购”。“好些商品都是限量供应的,不抢先放进购物车就买不到了。”
最理性:抢过才发现有点亏,今年不玩了
和小杜两口子相比,市民小文这个“剁手族”今年打算“幡然悔悟”了。
去年“双11”期间,小文算了一下自己在各个网站“促销打折”期间网购的商品,总计也达到了2万多元。“事后我看了一下,其实好多东西都是冲动消费。”小文说,自己当时是被铺天盖地涌来的“双11”促销信息冲昏了头脑。“加上身边不少人都在网购,事后确实挺后悔,有点‘恨不剁手’的味道。”
作为一个曾经的“剁手族”,小文说其实“双11”的打折并不实惠。“很多其实是虚假折扣。”小文去年“双11”在淘宝网上购买的某品牌户外鞋,当时看打了5折。“可是‘双11’才过3天,这款鞋子就打了3折销售。”小文说,此外,“双11”期间物流集中,发货拥堵。“我购买的一款服装,拖了一个月才发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让小文决定今年理性面对“双11”。
最头疼:“双11”要到了,单位门卫犯愁了
在“双11”来临前夕,紧张不已的还有各单位的门卫大叔们。在沙河口区一家单位,门卫已经准备再次贴出“请自收快递”的通知。“去年‘双11’,蜂拥而来的快件几乎把我们门卫办公室都给挤爆了。”门卫张先生无奈地表示,因为单位门卫本来就有代收邮件的职能,所以去年“双11”过后,每天涌来的邮包快件多达上百件。“我们甚至有点签收不过来了。”张先生表示。
每天要登记代收大量邮件、包裹,“双11”让门卫们头疼不已。
2013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突破1亿只用了55秒;达到10亿用了6分7秒;50亿用了38分钟;凌晨5:49阿里当日交易额突破100亿;13:39达200亿元;17:31突破250亿;11月11日总交易额350.19亿。
“剁手族”的群体通常是混迹职场的白领一族。指网上购物,不知不觉间花费大量金钱,回头一看账单懊恼不已,自嘲要剁手。
据淘宝网发布的网购族群报告,每天深夜11时后“出没”购物的“夜淘族”组织总人数居然超过2200万人!而知名度最高的“剁手族”准入门槛其实比很多嚷嚷着要剁手的童鞋们想象中要高很多:年购物额度没有5万元,每月消费不超过10次,你都不好意思喊剁手了!
“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