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12月14日讯(通讯员 陈正国)发展经济,交通先行;修路架桥,惠民富民。
昔日的鄄城人民,倍受出行难、致富难的煎熬和困扰;如今的鄄城,城乡相通,路路相连,相互交织,四通八达,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玉带村间绕,阡陌变通途”的美丽画卷。全县人民群众早已远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奔波之苦,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鄄城县交通运输局从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抢抓机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不断巩固,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通达深度和通达能力明显增强,通行水平和通行质量明显提高。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040.9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247.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87.5公里。全县干线公路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一环”的路网布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一条条昔日的“水泥路”、“扬灰路”,逐步变成了“便民路”、“利民路”、“富民路”。
百尺竿头不停步,攻坚克难创佳绩。2012年,鄄城县交通运输局抢抓我县被省政府列为35个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的难得机遇,按照“扎实推进、重点突破、筹资可靠、保证质量、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本着“科学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村道、畅通便捷”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推进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全县累计完成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项目238个、总里程424.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673.4万元。其中完成省直部门“第一书记”帮扶村项目22个,里程47.2公里,完成投资1794万元;完成市直部门第一书记”帮扶村项目4个,完成里程9公里,完成投资360万元。农村公路由“线型”向“网状”发展,实现了由“村村通”向“村村连、村村进、村村都硬化”的根本转变。2013年,该局完成县道改造项目2个,完成里程14.2公里,完成投资693万元;完成村道32公里,完成投资895万元,其中市直部门“第一书记”帮扶村项目6个,建设里程13.6公里,完成投资544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路网络,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达能力和通达水平。
精养细管上水平,安全有序保平安。鄄城县交通运输局在全力抓好农村公路改造的同时,还抓紧抓好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养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和考核奖惩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自2004年以来,每年投入县道养护管理资金都在400万元以上。制定了《鄄城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鄄城县乡村公路考核奖惩办法》,建立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责任机制,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养好、管必到位”的目标。严格路政管理,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和“先卸载、后放行“的原则,对县道和主要乡村道路超限超载车辆进行不间断治理,切实维护了路产路权,巩固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严格了考核奖惩,按照“定路段、定标准、定资金、定责任、定奖惩”的原则,将县道日常养护交给养护路政科和基层交管所负责,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到人,量化考核,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搞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3年,该局以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工程检查验收、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及农村公路综合整治活动为契机,投资140万元,对钟楼桥等4座窄危桥进行了改建;投资320万元,重点对赵庄桥至左营等主要交通干道进行了小修和中修;投资20万元,重点对鄄城至孙膑旅游城等主要县道穿村路段进行了绿化补植;投资90万元,重点对旅游路等主要县道进行了路肩整修和安保设施建设,改善了路容路貌,营造了“景随路走、绿随车移”的通行环境,提高了通达能力和通达水平。
一条道路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驱车行驶在我县的农村公路上,那一张由几代交通人倾尽心血编织的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不仅方便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成为多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昔日由于地处偏僻,道路通行不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孙膑旅游城,随着鄄城至孙膑旅游城和旅游路等主要交通干道的先后升级改造,使之逐步成为海内外华人旅游观光、瞻仰一代兵师的旅游圣地。闫什镇借助便捷、畅通、安全的农村公路网络,大力推进林木产业化,目前该镇已成为全市著名的林木产品生产大镇、家俱之乡,现拥有旋皮加工厂678家,板材企业84家,规模家俱厂38家,木材加工专业村5个,加工户1200家,木渣厂12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加工木材40余万方,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如今,勤劳朴实、锐意进取的鄄城人,正踏着通衢大道,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美丽的新鄄城谱写着更加美好的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让全县人民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心,鄄城县交通运输局正在着力抓好农村公路综合整治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努力打造便民交通、利民交通、惠民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