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志宁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张迪 通讯员 肖雅 鄄城报道
王洪峰是山东菏泽黄河河务局鄄城分局营坊管理段段长、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以来,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先后参加各类险情抢护30余次,走好新时代的治黄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一线,精湛技术护家园
2005年以来,王洪峰作为山东黄河第一机动抢险队技术员,凭借精湛的抢险技术先后参加各类险情抢护30次。2006年7月的杨集险工段抢险让王洪峰记忆深刻,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郓城县杨集险工段出现险情,马上面临着溃坝的危险,而一旦溃坝,下游的土地、房屋将被无情洪水淹没。接到任务后,王洪峰所在的山东黄河第一机动抢险队立即赶赴到现场,磅礴的大雨中看不清人脸,王洪峰的雨衣里面浸满了雨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作为技术员的王洪峰和队长现场商议方法,确定采取抛石笼、捆抛柳石枕的方法处置险情。连续一天一夜的战斗,王洪峰没觉得饿,也没觉得累,终于第二天险情得以有效控制,王洪峰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我们那一队人就早晨吃了个馒头,喝点水,可是面对险情,大家都没有退缩没有怕,冲在了第一线”,王洪峰充满自豪,眼神坚定地说。
2010年的7月,鄄城县苏泗庄8号坝因水流直冲,导致坝前冲刷成深坑,如不及时抢护,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大流直冲,坝前冲刷的坑较深,捆抛柳石枕太慢,且难以到位。王洪峰大胆提出用船抛铅丝笼挂树头的抢险方案——用铅丝笼固根、树头防冲,效果非常好,很快就控制了险情的发展。
创新钻研,使命担当铸硕果
经过一次次的险情考验,王洪峰摸出了门道,他不仅积累工作的经验,更从经验中研究创新方法。先后研制了“组合式移动抛枕(石笼)车”“充气式橡胶堵漏器研制与应用”等十余项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黄河防汛抢险和工程维修养护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化水平,更获得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三新”认定和“山东黄河科学进步奖”。王洪峰还参与发明了“堤坝草皮修边机”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由王洪峰主持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要点研究》《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基础研究》等课题还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王洪峰完成的《水利行业技能人才提升策略创新》课题(课题编号:JJYJ234),该科研成果已纳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最终科研成果,并荣获优秀科研项目。王洪峰还将研究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在他参与完成的10项项目工程中,通过创新施工方式、推广革新技术,累计节约资金1800余万元。
成立工作室,搞好“传帮带”
2020年,鄄城黄河河务局创建“王洪峰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洪峰作为领头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给青年职工。“技能是需要传承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教他们。”王洪峰说。从理论到实践,王洪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会传授给工作室的年轻人。王洪峰带领工作室仅2021年就先后成功研制了“便携可调式管道焊接座”“一种插接式水利工程堤坝板”“组合式U型定槽机”“背负式树干自动刷白机”4项发明创新。2022年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苏欢还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了全国河道修防工技能大赛。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是王洪峰的座右铭,面对危险不退缩,面对困难不低头,二十年来,王洪峰用匠心淬炼技能,用初心传承技艺,用恒心解决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工匠精神,用自身实际行动努力谱写新时代治黄事业新篇章,为鄄城黄河高质量发展奉献力量。
初审编辑:王志宁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