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区县 > 牡丹区

大黄集镇"第一书记"奏响富民强村新乐章

2013-12-30 14:46:00 作者:孙树强 赵楠 刘洋 尹祥顺  来源:大众网菏泽站
11月27日,牡丹区大黄集镇后张集村的村民迎着初升的太阳,伴着欢快的锣鼓和声声鞭炮,庆祝他们的村级规范化活动场所投入使用。这个由“第一书记”毕宪良争取资助资金3万元建设的集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和群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1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让后张集村的村民彻底告别了党员活动无场所、村“两委”办公在家中的历史。这是大黄集镇6位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一年多来,抓党建,促增收,解民忧,奏响富民强村乐章的一个缩影。

      大众网菏泽12月30日讯(通讯员 孙树强 赵楠 刘洋 尹祥顺)11月27日,牡丹区大黄集镇后张集村的村民迎着初升的太阳,伴着欢快的锣鼓和声声鞭炮,庆祝他们的村级规范化活动场所投入使用。这个由“第一书记”毕宪良争取资助资金3万元建设的集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和群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1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让后张集村的村民彻底告别了党员活动无场所、村“两委”办公在家中的历史。这是大黄集镇6位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一年多来,抓党建,促增收,解民忧,奏响富民强村乐章的一个缩影。

      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基层党建

      大黄集镇“第一书记”通过建场所、抓班子、带队伍、理制度,为任职村班子注入了生机,凝聚了人心。区卫生局选派黄集村“第一书记”杨森积极联系后方单位,争取资金10余万元,对村“两委”办公室装修一新,购置了办公桌椅等设施,平整硬化了院落。区文体局选派田海村“第一书记”杨文喜在单位的支持下,对村级活动场所重新规划,硬化1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10套健身器材,为农家书屋新配3000多册农技图书。通过努力,他们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级组织的“议事活动中心”、群众脱贫致富教育培训中心、便民利民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娱乐中心。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来自区水务局的毕寨村“第一书记”高贯林感慨地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系列问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他到村后,发现毕寨辖两个自然村,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原村“两委”班子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高贯林积极与镇党委多次协调,与党员、村民代表广泛沟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村班子调整增补到6人,完善了村级组织。他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使党员干部境界明显提升、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积极,村里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

      上项目、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如何增强任职村发展后劲、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是大黄集镇“第一书记”着力破解的问题。他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群众上项目、办产业,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发展,极大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目前,大黄集镇“第一书记”帮助发展种养加工致富新项目13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毕寨村“第一书记”高贯林充分发挥选派单位优势, 认真调研规划,多次向后方单位汇报,与镇党委一起积极向省水利厅争取到投资2300万元、惠及农田2万亩的“小农水重点改造”项目。现在该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当中,随着拉电、打井、购潜水泵、铺设管道、安装读卡设备、整修田间道路等工作的完成,现代化的农田灌溉设施将彻底改善毕寨及周围村庄的农业生产条件。

      生猪、肉鸡养殖是田海村的传统产业,目前全村共有养殖户近90户。但村里的生猪、肉鸡大多是散养,没有统一经营管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田海村“第一书记”杨文喜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发动群众成立了绿林养殖合作社,动员村里养殖大户牵头、聘请专家作技术后盾、政府协调资金帮扶,又多次召开合作社会议、开展技术培训、疫病防治和市场销售指导, 组织村民联合闯市场,现有50多户加入合作社,户均纯收入达到10万余元。李八老村“第一书记”侯艳伟多次邀请区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局等专家到村指导农业种植相关技术并培养了10户“科技示范户”,又积极向镇党委争取资金2万余元,为这10户购置了化肥、农药,大大调动了示范户的积极性,“科技示范户”1户帮带20户,现已发展200多户。

      察民情、办实事,倾情服务民生

      “只要真心实意听民声、解民忧,发挥各自优势,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扎实服务民生,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大黄集镇党委组织委员毕瑞仙说。以前毕寨村的群众洗衣做饭使用地下水,“烧水有锈,喝着发咸,用着起碱”,群众苦不堪言。“第一书记”高贯林积极向区水务局争取资金52万元,为全村1003户群众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用水、吃水问题,没让村民出一分钱。村民高兴地说“吃上自来水,是托了高书记的福。”

      为方便群众找专家看病,来自区卫生局的“第一书记”杨森积极申请医疗援助,协调区人民医院专家,每周二、周三、周四到黄集镇医院坐诊,还不定期在村里举行义诊活动。安陵村西南主干道路上一座桥梁损毁,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安全通行。“第一书记”杨瑞芳向镇党委汇报,争取资金2万元,赶在秋收之前重建了桥梁,方便了群众安全通行。

      “第一书记”倾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大黄集镇群众一提起“第一书记”,信任之情溢于言表。

初审编辑:丁厚勤
责任编辑:李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