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坑塘被改建,良东村面貌随之提升
山艺“第一书记”带给良东村的遗产
魅力良东村悄然诞生
大众网菏泽5月3日讯(记者 刘 进)红瓦黄墙,绿草红花,池塘幽径,文化广场,图书室,广场舞……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人以为到了城市。这不是大都市的街心花园,而是菏泽市郓城县黄集乡良东村的“良东花园”。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涝洼地和臭水沟,是村民不约而同的垃圾丢弃地。短短一年时间,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山东艺术学院驻良东村“第一书记”郑华丽把美丽乡村之梦变成了现实。
教育实践活动催生民意工程
良东村大队部及文化广场位于村庄东南部,办公用房左前方有一个近300立方米的大坑,大队部前的文化广场不够齐整,东沿内收近6米,原水泥硬化部分冲垮严重,遇上夏天雨季多水,已出现了因塌陷造成的水泥面裂痕。紧邻大队部东侧,便是多年形成的污水垃圾沟塘,许多住在附近的村民便将生活垃圾倒进坑里,尤其到了夏天,恶臭难闻。这成了影响到办公用房的地基安全和村容村貌的难题,也一直是郑华丽的心头病。
2014年6月,黄集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郑华丽主持召开良东村党支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们提出了希望郑华丽书记规整文化广场、治理周边环境的建议。
据测算,仅填平涝洼地一项就至少需要3万元资金,这是不小的数字,也是一个拿钱蛮拼的行为。大队部东侧涝洼地带大约15亩,正值承包到期,如何进行新一轮的规划使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个村内的一件大事。上述情况的解决,不仅要需资金支持,更要仔细的谋划,如何实现既要节约成本又要实现各项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作为“第一书记”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个考验。
面对如此强烈的民意,刚刚上任的山东艺术学院第三批”第一书记”郑华丽坐不住了。他积极与村两委干部沟通,反复商议,在广泛征求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依托林业扶贫政策资金与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总体部署,确定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开展工作。这样,面对的问题困难不仅迎刃而解,而且环环相连,对村集体涝洼地改造、实施集广场扩建、环卫整治、河水利用、绿化美化、集体收益五位一体的综合开发,产生了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等多重效益。
科学规划打造五位一体民生工程
结合村集体涝洼地出租到期的契机,郑华丽和村两委决定及时将出租的土地收回,将涝洼地扩大挖深,将挖坑形成的土方填到大部队的文化广场,从而填平原来的大坑,这样既会扩大文化广场的面积,又实现了广场的规整。有了思路,下面就是甩开膀子干了。在郑华丽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干劲十足,经过近三个月加班加点的努力,共调用土方1500余立方,调土后的洼地整理成了长60米、宽49米的东池塘,对污水坑采取填土、整理后形成了长30米、宽27米的西荷塘,同时,文化广场向东延伸扩展450平方米,大队部、文化广场、池塘周边、东西主街两侧规划绿化面积达4500平方米。同时通过对涝洼地的扩大深挖形成占地近5亩的池塘地块,进行渔业养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种就地转化,因地制宜的策略既实现了节约成本填坑,又为下一步的致富发展奠定了基础。
挖出池塘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片涝洼地,使其变废为宝,还要系统科学的规划。“第一书记”不仅要让村里富起来,而且还要靓起来。结合省林业厅10万元的政策资金,郑华丽将对该地的设想请专家进行了科学规划,形成了围绕“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布局,探索建设美丽、宜居的民生工程发展思路。一方面将涝洼地变鱼塘,发展各类渔业养殖项目,推动致富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由涝洼地垃圾场清理填埋变湿地花园,既增加收入又实现美化乡村。通过规划整治、合理开发,这里不仅有方正、大块的池塘,还有相互连接的曲径小道;池塘与小道周边不仅有美化环境的花草,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涝洼地不能种粮食,过去村民就是不会借势利用,而是在此处种植杨树,这种种植方式收益低,周期较长,不能有效的使用该地。而且村民对该地习惯性的倒垃圾,污染了环境。通过调研,郑华丽发现该涝洼地是临近黄河水道,水资源充足,特别是每年的春季、夏季水源更是丰沛,为确保绿化养护用水和池塘稳定水面,“第一书记”带头在池塘边设计了机井一眼,作为对水源的基础储备。通过此次挖坑填坑的方式,使这种优势进一步扩大,水源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持,借助天然地势,为发展与水相关的渔业养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势。前期,新建的池塘进行了公开招标,村民宋振华以每年1700元中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文明美丽涵养村民民风工程
乡村式茅草小亭,岸边的石凳歇座,让人既可以休闲垂钓又可羊肠散步,为周边区域农家乐旅游打下基础,这个涝洼地美丽动人起来,真正成了村里老年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健身休闲的“良东花园”。今年二月十五,良东村逢会,来村里串亲访友的邻村群众,亲眼看到村里发生的变化,无不赞赏周边的环境美,煞是羡慕;“五一“小长假期间,在外打工回来的男女青年,还在这里约会或者相亲……
身边就是花园,村民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休闲空间。通过涝洼地的综合治理,让村民感受到了美丽乡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开始有了转变,意识到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为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组配备保洁员2名、垃圾箱2个、电动垃圾收集车2部,发放垃圾桶210个,每户大门外整齐摆放,由保洁员集中收集处理。专门的垃圾箱,垃圾清理有了规范,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优化,文明卫生习惯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大队部、文化广场、池塘周边规划绿化苗种有垂柳、栾树、红叶紫楠、樱花、木瓜海棠、月季、瓜子黄杨等多达15种;池塘周边安装了实用的防护网,临近水边处还悬挂了“注意安全、严禁下塘游泳、小孩游玩需要家人引领、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等安全温馨提示标识牌;围绕大队部周边绿化面积近6000平方米。通过挖坑填坑的策略,一举多得,既大大降低了填坑的费用,有开拓了致富项目。不仅如此,去年,郑华丽还争取项目扶持资金,为村民铺设了村东至大堤的山艺路,为街道胡同安装了路灯,打了机井,建起了园林苗木培育推广地块……这些,民生工程的开展,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良东花园位于村庄的东南角,是村民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规划提升工程不仅一改过去臭气熏天、行人绕道走的状况,旧貌换新颜,还成为村民、学生茶余饭后、农闲课余的好去处。过去的垃圾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街口的整洁漂亮的垃圾桶;过去行人绕道走的情况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早一晚大妈们的广场舞,山东艺术学院还派出专业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过去废弃的涝洼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东池塘和荷花塘,是天然养育场……
在大队部办公房东侧填实的地基上,三间文化活动室被建起,为村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保证。扩建整修后,文化广场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在新建的1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里布置了棋牌、羽毛球拍、篮球等文体器材,图书资料,配备了电脑并接通互联网,村民的文化活动面积大大增加,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在大队部文化广场、街道两侧墙体设计制作文化墙700平方米,喷制宣传标语70余条,设计制作乡村文明宣传招贴、规章板50余张,粉刷亮化村街道、村卫生院、小学校园墙体5000余平方米,制定实施了《良东村卫生公约》,每条街道胡同都明确了“保洁监督员”,三条街道被命名为“卫生保洁党员监督示范街”,清理占道柴草垃圾垛400余处村庄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宣传得以开展,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明新风尚、新民风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涵养。
群众点赞彰显魅力民心工程
良东村的巨变不仅体现在大队伍、文化广场、东池塘、西荷塘上,也体现在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村民对美丽良东建设的信心和愿望上,更体现在“第一书记”工作组对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在的认同感上。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也是纯洁和朴实的。你的心里装着群众,群众的心里也就装着你。“良东花园“由梦想成为现实,是民心工程的魅力体现,最受益的是老百姓,最高兴的也是老百姓。住在广场附近的老队长张本怀老人逢人就说说:“看到环境整得这么好,老人孩子有了休闲玩耍的好去处,我们村民打心眼里感谢第一书记。” 乡武装部长、管区书记魏存良每次到良东办事,总会不自觉地对村干部们说:“你们村第一书记一来,广场规整了,臭水坑建成了荷花塘、养鱼池,还能增加集体收入。种了这么多好看的花草苗木,都快成城里的公园了。改天我一定带上媳妇来你们良东花园好好逛逛。”他们自发的写了上百封表扬信,还将良东村的巨变编成歌谣唱诵,甚至还要第一书记赠送锦旗、立碑留名,被他婉拒。郑华丽平静的说,“我只是做了一名第一书记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想做得事。”
今年4月2日,省选派挂职郓城县委副书记仲红波同志组织新一轮郓城县8各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来到良东参观学习,对驻村第一书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听取民意建设美丽乡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郓城电视台记者随行进行了专题采访。
良东村的巨变说明,正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使得村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问题得到了解决,变劣势为优势,为良东村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效益开始显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既增收又美化环境,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由此,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