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老家伙”陈忠涛:纺织厂三十年磨刀工想再带徒弟

2014-04-23 22:11:00 作者:张建丽  来源:齐鲁晚报
整整30年,从毛头小伙到自己口中的“老家伙”,陈忠涛一直在纺织厂里做磨刀工。检查、磨刀、修整……他说,假如日子里没有了“霍霍”声,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纺织机器一些狭窄的地方,陈忠涛只能摘下手套操作,一双粗糙的大手也总是黑乎乎的。

      陈忠涛用铁皮自制的茶缸子喝水,缸子已经陪伴了他25年。

      午饭过后,疲劳的陈忠涛就会躺在操作室内眯上一会儿。

      文/本报记者 张建丽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整整30年,从毛头小伙到自己口中的“老家伙”,陈忠涛一直在纺织厂里做磨刀工。检查、磨刀、修整……他说,假如日子里没有了“霍霍”声,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21日上午,52岁的陈忠涛在菏泽的山东天翔毛纺织有限公司染整车间里忙碌着。初次见面,他使劲在衣服上抹了抹,才把那双老茧密布、浸着油泥的手伸出来和记者握了一下。“咳,年月久了,洗不下来。”陈忠涛刚想解释,又低头看了看那身同样洗不干净的工作服。

      纺织机器上的刀一般长两米左右,因为圆刀、平刀等各种刀的旋转、剪毛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毛呢面,每隔三个月就要重新打磨。磨刀不难,可要将这种刀的厚度打磨到误差不低于0.034毫米,那可就要费一番工夫了。

      陈忠涛说,刚开始他们都把刀拆下来,两个人抬到专门的机器上一点一点磨,费时又费力。他专门翻书研究了很久才练就了一套实用的磨刀绝活,被公司命名为“陈忠涛磨刀法”。之后,他还发明了3个可以搬到机器上去磨刀的设备,才让活变得“简单”起来。

      说话间真正磨刀的时候开始了,陈忠涛先把齿轮状的打磨器固定在刀两侧,通上电调节力度后,来回地拉着开始打磨。刀刃火花四射,噪音非常刺耳,陈忠涛却紧盯刀面一点也不放松。“磨到误差范围内至少得用一个小时,早就习惯了。”

      看着陈忠涛操作娴熟,可当初被安排去天津学习磨刀,他还真犯过嘀咕,“刀还用怎么磨啊?堂堂一名工人,大老远学这么没技术含量的活,回来会不会被别人笑话?”在他的意识里,还出现过小贩走街串巷磨菜刀的情景。

      但真正接触这门手艺后,陈忠涛发现磨刀没那么简单,“误差多一点,就能让两把互相配合的刀‘打’在一起。”陈忠涛说,刀口一碰就是大豁口,整台机器都不能运转了。不服输的他和刀较起了劲,怎么好用就怎么琢磨。“曾经我发明的一个磨刀设备,被外面的人偷走了。”说起设备被偷一事,陈忠涛忍不住笑起来,“至少说明它好使”。

      慢慢地坚持下来后,陈忠涛成为厂里的顶梁柱,在染整车间,60多台机器的日常维修、抢修、定期加油、春节大修等全由他在内的7名保全工人完成。只要车间在生产,他就极难休息,用他的话说,“反正你总不能放着坏机器不管。”

      最近几年,纺织厂的效益开始下滑,同事们纷纷离开,月工资才两千多的陈忠涛却留了下来。“我是个农民,1984年能在城里找个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当时公司刚建厂,初中毕业的他作为第一批农民工进厂,一个月拿到30多元的工资。一路跟着厂子走过鼎盛时期,到了这几年也才下滑起来。“像老陈这样的工人,在外面一个月能挣个万八千的。”公司的工会主席王建刚这样说,可是他却始终没有走。

      “其实不是没动摇过,一家老小离不开我,我也想给厂里多带俩徒弟。”陈忠涛边说边端起一个铁皮缸子猛喝一口水。这缸子是他自己做的,已经用了25年。

      原标题:离开能多挣几倍,他还是留下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