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民办养老机构仅一成盈利 将出台扶持政策

2014-04-25 11:17:00 作者:尹海洋  来源:大众网
24日上午,省政协开展“围绕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调研活动及对口协商。”  有数据显示,从我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看,亏损的298家,占40%;持平的369家、占50%;营利的81家,占10%。

      大众网济南4月25日讯(记者 尹海洋)24日上午,省政协开展“围绕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调研活动及对口协商。大众网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8家,总床位10万张,但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却喜忧参半:298家处于亏损状态,占40%,369家持平,盈利的只有81家,占10%。为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我省拟出台政策,从用地、资助等方面,向民办机构倾斜。

      我省1700万老年人,养老床位缺口40万张

      省发改委服务业协调处负责人介绍说,截至去年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人已经突破1700万人,到2015年底将达到2000万人。“以世界平均养老床位5% 来计算,目前我省养老床位总量44万张,缺口在40万张以上。”该负责人介绍说。

      “仔细分析老年人的比例还能发现,我省80岁以上的老年人206.3万,‘空巢’老人513.74万,重度失能老年人104.8万。”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省老年人的老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趋势严峻,紧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办公机构已经满足不了养老需求。因此,在此背景下,我省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兴起。

      “2003年,全省一共有93家民办养老机构,2010年增加到446家,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共增加了655家。尤其是近三年来,以每年增加一百家的速度增长。”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3年年底,全省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8家,总床位10万张,占全省养老床位总数的29.6%,收住老年人5.9万人。

      748家民办养老机构,四成亏损一成盈利

      一方面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缺口巨大;一方面民办养老市场快速兴起,前景广阔,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明天“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情况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很难享受这块“蛋糕”。省发改委服务业协调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入住的排队时间从几个月到2年不等,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50%左右,“现在的状态是,公办的人等床,民办的床等人。”

      有数据显示,从我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看,亏损的298家,占40%;持平的369家、占50%;营利的81家,占10%。“相当一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怀着有爱心、看好养老服务产业前景的,但实际情况是不挣钱或者微利运营。”

      财政补助低、准入门槛低、从业者专业素养低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养老床位建设补助标准低,浙江、福建、四川、江苏等地对养老床位的省级资助标准已经达到1万元以上,北京市高达2.5万元。而山东省级财政的资助标准仅为4500元—4600元。”省民政厅副厅长周云平介绍说,我省在养老床位建设补助和养老设施运营补助的标准都较低,养老服务资助政策不全面,加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担子。

      “民办养老机构的规划也存在问题,很多机构租用房子,室内布局、采光等都达不到规范。整个行业也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大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都不符合准入条件,一开始就不达标,如何赢得市场。”省政协副秘书长王琳坦言,有的养老机构甚至连防滑垫都没铺,设备简陋就开门营业,才会造成入住率低。

      “还有人才的缺乏,现在在民办养老机构上班的,90%的是40岁以上的妇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护理知识,多数员工没有社会保障,人才流失快,队伍不稳定。”济南舒心港湾重骑颐养中心院长张立红说,“招人难、留人更难”已成民办养老机构的顽疾。

      我省将出台《意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 建黄金海岸养老产业

      为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省民政厅副厅长周云平说,民政部门争研究起草《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该《意见》有望退出一些列重大措施支持养老业发展。

      “比如在土地供应上,拟规定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在医养结合方面,拟将现有养老机构内设护理员的准入门槛由500张床位降低到300张;在资金支持方面,拟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盈利性养老机构纳入资助范围。”

      省发改委服务业协调处负责人透露,在即将开展的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编制中,将进一步与明确细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我省将在黄金海岸发展沿海文化旅游、养老休闲和生命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品牌和特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银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