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不老的禹城“红楼”:繁华街道映衬下的质朴办公楼

2014-05-11 10:13:00 作者:张宇鸿  来源:大众日报
在禹城市行政街与人民路交叉路口,有一座五层的朱色小楼,在周围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城市综合体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简单、质朴。院里种植的法桐茂密而茁壮,苍翠的枝叶遮掩了有些班驳的铁栅栏,简单的伸缩门旁挂着白底红字的禹城市委牌。

      □赵 帅 报道  图:30载风雨沧桑的禹城市委大院。

      刚投入使用时的禹城县委大院。

      30年前关明清(中)和同事在大院花坛前合影。

      □ 本报记者 张宇鸿  本报通讯员 李丽峰 赵帅

      在禹城市行政街与人民路交叉路口,有一座五层的朱色小楼,在周围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城市综合体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简单、质朴。院里种植的法桐茂密而茁壮,苍翠的枝叶遮掩了有些班驳的铁栅栏,简单的伸缩门旁挂着白底红字的禹城市委牌。

      质朴小楼修修补补31载

      今年70岁的关明清退休前是禹城市委财务科科长,从1970年退伍参加工作到2006年退休,他在市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36年。“禹城市的干部数我在这个大院里的时间长了!”关明清回忆,几十年里,他亲眼见证了市委大院的变迁。4月21日,关明清向记者介绍,1970年,当时的市委还是在老城里的城关公社,几排平房、一圈院墙就是如今两大院的办公点,那时人们还称呼为县委和人委。由于当年的房屋都是苇子顶,年头长了部分房屋出现漏雨情况,办公室的土地面也是泥泞不堪。于是,1974年,当时驻地在禹城市的923炼油厂捐资为县委县府建设了三座两层高的小楼。

      “当时的县委县府加上几个单位一共才90多人,三座小楼绰绰有余。”时任禹城县委书记的孙清明回忆到,搬进楼房办公那天,机关干部们都兴奋不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三座小楼已经不能满足办公需求。1983年,县里投资80万建设了沿用至今的办公楼。“当时为了省钱,县委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除了盖楼这样的技术活交给建筑队,其余工作都是小组自己操办,螺纹钢、砂石料等等都是我们货比三家选最实惠的进料。”关明清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1993年,禹城撤县设市。大院再次进行了修缮,砖墁地修成了油漆路,墙基易潮处贴上了瓷砖,原来的灰白色墙体也刷成了朱色。几年后,围墙换成了铁艺栅栏,并将原来绿色的木门和窗户换成了白色的铝合金门窗,县委大院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小楼“蜗居”着

      390多名工作人员

      就是这样一栋质朴的小楼,“蜗居”着禹城市委22个部门390多名工作人员。推门走进宣传部新闻科,环顾屋内,桌椅陈旧,几处墙角的石灰粉已经掉落,水泥的地面坑洼不平。目测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却挤放着5张办公桌、一个铁皮柜还有一个木头柜,木柜上还刻有五角星以及“县委”、“为人民服务”等字样。“我们这里的办公室都是这么挤,办公家具也是用了20多年的,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正常工作。”新闻科科员邵思义说,隔壁组织部考评办的阳台上都放了两张办公桌,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四处透风。

      30年前,大院门前的行政街是小土道,周围是成片的麦田和几个大型粮仓,以平房为主;30年后,柏油路直通南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座不老的风景,让见惯了现代社会豪华楼堂馆所的人们倍感亲切,群众来到这样的县委大院,能方便亲切地找到书记。“与一些门难进、事难办的豪华办公大楼相比,老院子里散发的亲民味更接地气、得人心。”来市委办事的档案局退休干部崔藏水对记者说。

      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大院的办公楼外墙上好多地方都出现了裂缝,虽多次加固和翻修,但花费不高。财政上每年都拨款给城建,却从未见过市委大院大改扩建、豪华装修。“多年来,禹城市也几次讨论过重建县委大院的事,但每次都搁置下来。因为,有限的资金被用在了更需要的地方。”禹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磊说。

      “在禹城,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市领导多次提到,教育兴,则百业兴,要以校舍为重点,加大教育投入。”该市教育局局长李召海介绍。走进禹城一中,教学区、科技实验区、活动区、自然生态教育区、办公区,还有大型购物超市、体育器材管理室,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可容纳3000名师生同时就餐的多功能餐厅以及集图书、实验、天文观测于一身的科技馆,使学校的办学水平领跑于各县市同类学校。

      据介绍,从2010年至今,全市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总额高达5亿元,新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一批标准化、高质量的中小学校相继涌现,87所新建、改扩建的幼儿园已让3万名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重点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累计投资1125万元,为教师装配办公电脑875台,建立中小学各类多媒体教室306座。

      为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政府还投资1.2亿元建设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将全市11处敬老院合并建设为5处中心敬老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五保对象提供更好的供养服务;规划建设2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处农村互助养老院。“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幸福,不仅一日三餐无忧,过节还有红包拿。”在市中街道敬老院,74岁的韩金兰老人更是喜笑颜开。

      ■书记点评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禹城市委书记 张安民

      县委大院美不美,不在于有没有高楼大厦,而在于里面办公的干部,是否执政为公、真心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把钱花在豪华办公大楼上,不如花在民生上,花在为民服务的场所上。

      政府只有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最大的政绩,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原标题:在繁华街道和鳞次栉比的城市综合体映衬下,禹城市委大院显得尤为质朴、简单——禹城“红楼”,那座不老的风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