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全国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至今却没有一家文化上市公司;全省文化企业资产加起来,竟然不如湖南一家文化上市企业的资产总额。文化产业资金瓶颈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打破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怪圈?8月29日,在第五届山东文博会文化产业融资论坛上,围绕山东文化产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
财政补贴应当激发企业自身动力
2012年,山东的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已达到2700亿元,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已经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尽管如此,这与山东文化大省的地位依然不相称。省财政厅国有文化企业资产处处长张伯福介绍,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这几年省财政安排对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资金是敞开口的,只要文化企业申报,就会给予支持。然而,我省贴息政策实施起来效果并不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省文化企业的发展不好。”
张伯福介绍,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去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文件,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贷款进行扶持。最终被纳入目录的,江苏15项,而我省只有两项。同时,去年我省文化企业全年的贷款只有120亿元左右,还不及浙江、江苏等地一两家大型文化企业的贷款数额。“这其中的原因是,大的文化企业集团不需要贷款,急需贷款的中小文化企业却无款可贷。”
财政政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对文化企业的支持,主要采取财政直接投向文化企业。“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张伯福认为,应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由财政直接对企业补贴,改为其他能够激发文化企业自身动力的支持方式。
为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入文化产业,文化基金一度被寄予很大的希望。此前我省依托鲁信集团建立了一只文化基金,基金总额在3亿元左右。但问题是,该基金成立一年多来,只使用了3000万元,仅仅占到十分之一。“发挥好文化基金的作用,将是今后我省财政扶持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张伯福透露,根据省政府要求,从明年开始,我省将减少对文化企业的直接投入,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建立文化基金,以此扶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