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临沂城的发展始终牵动着千万临沂儿女的心。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千年临沂根”有了更多的有力证据。
市区再现古城遗迹
城市考古有了重大发现
去年10月,在兰山区东关棚户区改造时,施工人员发现了古城墙遗迹,施工方立即停止在该区域的施工并报市文广新局。经省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发现城墙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据了解,此次发掘工作共发掘面积1950平方米,发现了宋元时期城墙、城壕以及唐宋时期的灰坑、窖穴以及汉代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等。出土遗物有瓷碗、铜钱、较多瓷器残片、泥质绳纹陶瓦、豆盘等,时代为东周、汉代、唐、宋、元及明、清时期,其中唐宋时期遗物较多。该段城墙位于老临沂城的东向拐角处,南城门东侧,系夯土构筑。暴露长度约60米,东西走向,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上部南北残宽约3.75、下部残宽约9.5、厚约0.8-2.0米,夯具为圆形木棍夯。
2月6日,省文物局专家组一行来我市验收了东关古城墙考古发掘项目,并对发掘工作做出肯定。此次发掘,为临沂宋元时期考古增添了新资料,尤其是该时期城墙的发现,在古城临沂尚属首次,是继银雀山汉墓竹简、洗砚池晋墓、琅琊王墓之后,临沂古城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是“千年临沂根”的有力证据,是临沂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古城临沂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寻找临沂早期城墙提供了线索。专家组建议“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可局部在原址保护古城墙,建设遗址公园,使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做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
有史为证
“千年临沂根”再添有力证据
据史料记载,临沂城始建于春秋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以前,临沂城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土城,城墙均为泥土夯筑而成,防御能力不强。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时任沂州指挥的周德才将土城拆除,改建砖城,增加了防御能力。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沂州知州谢志伊在临沂城四门添建城门楼,并正式命名东门为“镇海门”,意为东临大海;西门为“瞻蒙门”,意为西望蒙山;南门为“望淮门”,意为南面淮河;北门为“宗岱门”,意为北眺泰山。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临沂大地震中,临沂古城城墙多处坍塌,西、南、北三座城门楼倒塌,仅剩东门,后于1673年重修恢复原貌。
几百年来,临沂这座砖砌城墙虽经多次破坏、修缮,但其规模基本延续至建国后。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居民拆砖石建房屋,1958年大炼钢铁,又拆砖石建高炉,屹立数百年的城门及城墙就这样毁之殆尽。2008年,在涑河还建工程的一处施工现场,明代古城墙被发掘出来,如今,宋元时期古城墙得以发掘。在这两次发现古城墙遗址之前,临沂古城已基本无遗可寻。此次古城墙的重见天日,无疑为古城历史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记者张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