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建设者——
本报头条带你看山东亮点
□ 本报记者 郭 炉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山东将“走在前列”的要求切实转化为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省委舆论主阵地,大众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报道与全省工作亮点交织交融、和弦共振。
回读本报一版头条,也成为回顾“十二五”的一扇窗户。
走在前列,改革“敢啃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山东《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在营商环境上,出台30条措施确保《“与粤浙苏比,我省门槛最低”》;在简政放权上,《下好全面深化改革“先手棋”》,《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年“砍”1/3》,力争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山东公布实施省级行政权力清单,权力事项由7371项精简到4227项,减少了42.6%。累计削减400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全国瞩目中,金改22条的出台为山东金融业擘画方向,定位未来。首开先河,通过全省10个县(市、区)的试点,《启动县域金融创新发展强力引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壮大颇具山东特色,让《四板市场成融资强力引擎》。
“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879元。
区域协调堪称全国样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经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山东“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启动》为全国树起协调发展的样板。4年奋战、371.9亿元投资,结束了烟台威海难进难出的历史,《青荣城铁串起“青烟威”》,形成的1小时交通圈让同城工作生活变成现实。
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域区域战略全覆盖,蓝黄“两区”建设被中组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推荐为全国唯一的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典型案例。201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力度持续加大,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
用城镇化破解“三农”难题
省政府出台18条意见,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确保《山东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吸纳农民工就业实行同工同酬,到2020年,农民工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解决“三农”尤其是农民问题,是城镇化不能绕过的一道坎。通过用新型工业化吸纳农民,用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民,《兖州:农民变市民全域一座城》探索了一条用城镇化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我省制定新型农村社区有关管理办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众日报一组调查报道《认准的路,坚定不移走下去!》就是关注这一改革实践。
农业发展继续处于全国领跑位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919.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5.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创新生态比翼齐飞
为了《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中更加奋发有为》,对胜利油田高级技师吴吉林来说,《“创新是他治病的药”》——他挑战病魔6年,每天做“练读药创”4件事,获78项创新成果,其中国家专利13项。
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2014年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发明专利授权量1.1万件,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7029万!我省首次奖补“气质”改善》就以大气魄、大手笔让全省环境工作者眼前一亮。《小清河:大银鱼毛刀鱼去又回》看了同样令人欣喜。
截至目前,列入《山东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368个重点减排项目已全部建成。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省级财政已发放生态补偿资金3.4亿元。
弘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
关注传统文化,大众日报从乡村儒学现象看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通讯作品《儒学下乡,唤醒乡村文化基因》斩获中国新闻奖。在孔孟之乡弘扬传统文化,各界人士直言《“这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正确的道路 应有的担当》。大众日报系列报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山东道德高地》,体现了《一个文化大省的求索与担当》,其标志性事件首推《凡人善行义举“登”上泰山之巅》。
山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我省将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逐步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力求覆盖全省。到“十三五”末,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建立健全、运行规范,形成山东孔子故乡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知名文化品牌。
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谋划新常态下山东走在前列的竞争新优势、新动力,大众日报将在头版头条位置描绘一个更加辉煌的山东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