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山东形成了鲁中、鲁南、渤海、胶东、滨海五大根据地,另外还有40个县组成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山东军民团结一心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不但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加强了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方面的建设,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7月7日,全球首个网上虚拟现实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馆,纪念馆将通过全景式三维立体动态浏览技术,向全球网民实景再现山东抗日的丰功伟绩、历史贡献。即日起,大众网记者分赴山东抗日根据地,重走山东抗战路,为广大网民、读者讲述难以忘却的山东抗日故事,线下线上同步探营网上山东抗战纪念馆的精彩亮点。
点击进入专题
抗日名将赵登禹青年照
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前线(资料图)
赵登禹纪念馆内陈放着赵登禹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家具以及名画师创作的连环画
陈放在牡丹区档案馆内的两枚喜峰口战役纪念章
在赵登禹诞辰100周年时,万福办事处的潘庄联合中学也更名为登禹中学
2006年,赵登禹的老家赵楼村改名为登禹社区
赵登禹同门师兄弟赵学礼的孙子赵铁龙(左)向大众网记者讲述赵登禹的故事
重走抗战路(18)
寻访赵登禹故里,两枚纪念章再现大刀队夜袭敌营
大众网记者 张鹏
16岁千里投军,35岁时带领大刀队队员夜袭敌营砍杀日军500人,拿下了“九·一八”以来首次大捷。菏泽抗日名将赵登禹39岁时在保卫北平的南苑战事中英勇牺牲。6月24日,大众网记者来到赵登禹的老家——如今的菏泽市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登禹社区赵楼村,在村里、在登禹中学里、在牡丹区档案馆里、在赵登禹纪念馆内,处处都流传着将军的故事。
13岁拜师习武,双手可举起200斤重物
赵登禹是今菏泽市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登禹社区赵楼村人。他7岁进私塾读书,13岁时拜名师习武,精通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爱打抱不平,少年时期已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赵铁龙是赵登禹同门师兄弟赵学礼的孙子,小时候他就经常听爷爷讲起赵登禹的故事。赵登禹和赵学礼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同进私塾读书,还一同拜师学武。赵铁龙告诉大众网记者,赵登禹13岁那年,和赵学礼两人拜朱楼村武术大师朱凤军为师学习武术,拜师后赵登禹农忙季节帮家人和师父做农活,农闲时节练武术,几年如一日,刀枪棍棒便已样样精通,尤擅长刀法和拳术。
赵铁龙说,夏天烈日炎炎,蚊虫横飞,为了练好功夫,赵登禹晚上总是睡在凳子上。有一天,朱凤军想试一下赵登禹的胆量,问他敢不敢到村西一处新添的坟头处打一回拳,赵登禹当即拍胸脯说了声“敢”,提了一把刀就去了,在坟地旁一练就是半夜。第二天朱凤军到坟地一看,发现坟地周围的地都被他踩实了。经过几年苦练,赵登禹大有所成,双手可轻松举起两百余斤的麻袋。
1914年春,刚满16岁的赵登禹与赵学礼等人离开家乡,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冯玉祥的16旅第1团第3营当了副兵。参军后,武艺出众的赵登禹很快被冯玉祥看中,当了随身护兵。1930年,赵登禹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就是在任旅长期间,赵登禹打出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史称“喜峰口大捷”。
大刀队夜袭敌营一战成名,升任132师师长
在牡丹区档案馆内,大众网记者见到了一个陈列在展览柜内的红色小盒子,盒子只有两枚纪念奖章,风格相同,外圈均刻有“为民族争生存而战”、“陆军第二十九军”字样。正面中间的铭文略有不同,一枚刻字“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受伤纪念奖章”,另一枚刻有“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纪念奖章”。背面中间横刻有“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九日”,下方竖刻“宋哲元赠”铭文。
对于这两枚纪念奖章背后的故事,牡丹区档案馆馆长郝远进非常了解。他介绍,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喜峰口作为长城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安全至关重要。为阻敌人入侵,3月9日,赵登禹奉命率军驰援喜峰口。当时敌我双方进行了猛烈的交锋,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但仍然没有一方能占据优势,双方均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炸伤。
赵登禹通过分析发现,硬拼肯定难以和精良装备的日军抗衡,他突发奇想用大刀队夜袭敌营。“大刀队每个人都背着一口4斤重的大刀,长柄、宽刃,十分利于劈杀。”郝远进说,3月11日晚,赵登禹组织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夜袭日军阵地,砍杀日军500余人。“这次战役,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大刀队名声大振,作曲家麦新还以此写了《大刀进行曲》,赵登禹也升任132师师长。
喜峰口罗文屿战役结束后,为了表彰大刀队壮士和参与该战役作战的官兵,29军军长宋哲元特制作了这两枚纪念奖章。郝远进说,今年4月7日,赵登禹女儿赵学芬委托其堂侄赵建国将珍藏的这两枚纪念章捐献给了牡丹区档案馆。“这不仅是档案馆的大事,对菏泽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
62幅连环画展现将军一生,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然而,“七七事变”后仅20天,赵登禹便在保卫北平的南苑战事中英勇牺牲,年仅39岁。据资料记载,赵登禹牺牲后,龙泉寺的僧人们将赵登禹的遗体暂厝于寺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举行公祭。如今在北京,一条“赵登禹路”、一条“赵登禹大街”和一所“赵登禹学校 ”,这都是物化了对赵登禹的纪念。为了纪念赵登禹,2006年,赵登禹的老家赵楼村改名为登禹社区;在赵登禹诞辰100周年时,万福办事处的潘庄联合中学也更名为登禹中学,并树立纪念碑。
在菏泽广福大街路西,矗立着一座赵登禹纪念馆,暗红色的大门、朱红色的门楣,上书“赵登禹纪念馆”6个大字。步入大门,迎面看到的是赵登禹的塑像,四面墙壁上挂满了赵登禹的事迹故事。这座纪念馆为1995年建成,正值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馆存留了大量翔实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实物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悬挂在墙壁上的62幅连环画,这62幅画作以写意的手法,讲述了赵登禹从出生,到退学习武,再到远赴西安参军,最终战死沙场的全部故事,浓缩了赵登禹的一生。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这62幅连环画为1998年创作,由菏泽著名画师于鲁俊、许震凯、王进、梁兆存、毕群生以及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杜春生6人联合完成,从最初搜集素材到完成创作,耗时3个多月。创作者之一于鲁俊告诉大众网记者,创作这组连环画时正值赵登禹将军诞辰100周年。为了较好地完成创作,仅前期搜集相关资料就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创作组一行不仅多次到赵登禹家乡搜集素材,还专程到北京拜访赵登禹女儿赵学芬,“就是想更真实地展现将军的一生。”
如今,这62幅画作静静地挂在赵登禹纪念馆的墙上,讲述着赵登禹将军的故事,寄托着后人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