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斯诺克上海大师赛正在进行。在已结束的首轮比赛中,4名闯进正赛的中国选手仅丁俊晖一人胜出晋级次轮,其他3名中国选手傅家俊、梁文博和“90后”小将方雄慢首轮就遭淘汰。
在上海大师赛的赛场上,主场作战的中国选手的成绩并不理想。除2013年丁俊晖获得冠军外,梁文博和肖国栋曾经打进过决赛,其他选手的表现乏善可陈。表面上看,中国斯诺克运动涌现出一批选手,在国际赛场呈现集团作战优势,但这无法掩盖中国选手整体实力孱弱的尴尬。
中国香港选手傅家俊已经37岁,出道比丁俊晖还早。这位老将在2013年夺得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后,再无夺冠经历,最近的表现更是起伏不定。此外,梁文博、田鹏飞等与丁俊晖同龄,但是在技术和经验上,二人与丁俊晖存在明显的差距,大赛成绩一般。
2005年,当时只有18岁的丁俊晖“横空出世”,从而把斯诺克运动带进了中国大众视野。一时间,“丁俊晖模式”成为热词。受此影响,不少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复制丁俊晖的成功,于是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参与到斯诺克运动中。在如今已经28岁的丁俊晖和梁文博之后,中国斯诺克界目前已有一批年龄在20岁上下的年轻选手。参加本届上海大师赛外卡轮的方雄慢、牛壮、陈子凡、王雨辰都是“90后”选手,袁思俊则是一名“00后”选手。经过外卡轮争夺,方雄慢晋级正赛。不过,多年来形成的丁俊晖“太子读书”、其他中国选手“打酱油”的情况仍在延续。
其实,中国的不少运动项目都是如此。一个“牛人”撑起一个项目,恐怕是中国多个竞技体育项目面临的“通病”。一旦这个人转身离去,这个项目就难以避免陷入沉寂的尴尬。比如李娜之于中国网球,姚明之于中国篮球,刘翔之于中国田径。如何让我们的优势项目成为真正的优势并长盛不衰,是值得中国体育人好好研究和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