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5月8日讯(见习记者 王文文)年逾70的彭忠,为了把夯硪号子留为文化遗产,四处奔走。这几年,菏泽会唱夯硪号子的那一辈人相继去世,还能唱起来的已经为数甚少。彭忠觉得将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传承下去,已经迫在眉睫。在他看来,号子所产生的共鸣是一种号令,一种宣示,体现的是劳动的艰难困苦,是黄河人战天斗地的情怀,也是对生活的期望。
彭忠在鄄城黄河水务局及沿黄乡镇工作30余年,大半辈子与黄河打交道,让他对黄河、黄河大堤上的紧张劳动场面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哎吼……嗨嗨呀……”听过黄河夯硪号子的人都被这种粗放豪迈的音律震撼过,这些野性风情的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对于七旬高龄的彭忠而言,更是心底最亲切的声音。
修筑黄河大堤,堤基必须用硪夯实,拉硪的庄稼汉就是人们口中的硪工。硪工把七十五公斤重的石硪视为家珍。硪工系一批身强力壮的男子,他们上身赤膊下身短裤,露出一身黑腱子肉,四肢极为发达,脚趾宽大,握紧十指如鹰爪一样。
在长期劳作中,硪工们通过《夯硪号子》紧密配合,统一了号令,统一了动作,统一了步调。人均负重十公斤,日均打350平方米,上下17500次。号头高声引领,硪工强音迎合,号子声此起彼伏,成为硪工日常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将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传承下去,对于彭忠而言,是他一生的夙愿也是他深深的眷恋。特别是成千上万人浩浩荡荡奋战在黄河大堤上的景象,各种号子此起彼伏,都深深地刻在彭忠的记忆里。
彭忠说:“40年过去了,很多当时的硪工都已经不在了,如果我再不抓紧搜集,那么这些经典的声音就真的消失了。”为此,他四处奔波,潜心于案头,搜集、整理出大量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通过努力,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目前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多少曾经根植于我们的血脉的情感的黄河文化人生礼俗、岁时节令、儿童游戏等在消退。”彭忠说,黄河号子是一种宣示,一种情怀,一笔丰富的财富,一定要传承下去。
黄河号子曾走进菏泽学院,该院音乐系主任闫永丽立即组织二位当代青年作曲家为黄河号子记谱,音乐教师林志超组织同学进行试唱,当娥工号从同学们的喉咙深处滔滔而出的时候,彭忠被这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超高声所震慑了。
据彭忠介绍,黄河号子也赢得了省外音乐人的关注。泰山音乐教师李新用五线谱和简谱同时记录下歌谱,用家用电脑摄像头拍下歌谱传送过来,并介绍给他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来电说:“我看到是一座中国黄河文化的博物馆,这才是中国的灵魂,更是中国黄河文化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