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拉自然保护区
在马山县,这种青山随处可见
弄拉旅游正在迅猛发展
大众网8月26日讯(记者 刘进)“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思路下,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成为广西治理石漠化的典型。大众网记者采访发现,从十几年前“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到现在的农民入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随着时代的发展,“弄拉”模式已然“升级”转变。
立体生态彻底治好石漠化,催生“弄拉模式”
8月25日上午,大众网记者随2014年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广西林业行采访团首站来到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古零镇弄拉屯,映入记者视野的是满山的绿色。记者还看到,弄拉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也正在投资建设中,森林生态旅游大产业呼之欲出。
弄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韦小古介绍,在50年前,这样的情形不可想象。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整体风气的影响下,弄拉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荒粮缺,弄拉人饱受这种山地“石漠化”之苦。
20世纪70年代,弄拉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居民们根据山况,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繁茂的森林,逐渐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这些良好的举措被称为治理石墨化典型的“弄拉模式”。
“通过治理,现在这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韦小古说,弄拉是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的一个自然屯,目前,全屯有25户人家125人,承包耕地面积3.06公顷,其中山林面积295.6公顷。
从荒山到自然保护区,“弄拉”模式绿了马山县
有了弄拉屯开的好头,依照“弄拉模式”,马山县在全县推广治理石漠化,进行了以封山育林、石山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至今,马山县累计完成石山封山育林面积88930.7公顷,人工造林1333.3公顷,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
“马山县严禁砍柴、挖蔸,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减少薪柴消耗量。”马山县林业局局长张大成说,到2008年底,马山县共推广沼气池45088座,跟新省柴灶、煤灶9.3万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户。
2002年以来,马山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9.8万亩,其中荒山造林面积6.6万亩,退耕地造林面积3.2万亩。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林,减少了对表土层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发展。由于在治理石漠化问题上表现优异,马山县获得了国家环保部于2007年1月授予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称号。
2008年6月时,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面积8481公顷,涉及14个村,157自然屯,涉及人口8000多人。目前,全县推广“弄拉模式”自然保护小区建设29个,涉及9个乡镇,总面积为 13273.4公顷。
林下种养有效促增收,金银花年产1400万
“目前,马山县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年产干花600多吨,产值1400多万元。”马山县林业局局长张大成介绍,马山县大力发展“药用经济型和环保生态型”共存的金银花产业,既可增加石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
像金银花种植带来巨大的产值一样,马山县石漠化的有效治理,百姓从中受益很多。据统计,去年马山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马山县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黄皮果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以金银花、两面针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
张大成介绍,马山县将培育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林下产业基地,力争3年内全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的林下经济产业10万亩,形成规模化效应,实现年均效益每亩1000元以上。
生态旅游“升级”弄拉模式,全县旅游规划呼之欲出
“真是一个好地方!”在看到马山县的山水后,这次参加“广西林叶行”的记者纷纷感叹。
据悉,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摇曳,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全屯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在弄拉,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又是避暑的胜地。
弄拉人也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2008年,由经济能人李光荣牵头,弄拉村民自发成立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合力发展起了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保护环境和群众致富共赢之路。李荣光告诉记者,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即所有社员自愿以山林、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参与合作社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及经营管理,收成按6:4分成,农民占6成,合作社占4成。
目前,弄拉屯有林地2975亩,耕地46亩,大大小小的弄场12个,下一步,他们计划将全屯的3200亩土地都建成旅游景区。
“弄拉旅游模式最大的卖点就是天然浑成的生态体系。”张大成告诉记者,弄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亿元,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树。
大众网记者看到,除了弄拉自然保护区原有生态风光,弄拉人还在山上修建了普陀寺的人文景观,以及周边服务设施,这些和弄拉的传统文化、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生态休闲旅游。2013年春节,整个景区接待游客3万多人;初步预计,明年全面开放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可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可达2000万元以上。
“马山县很多地区的地形和弄拉屯相似,也建立了29个生态小区。”张大成说,马山县准备按弄拉模式发展,全县的森林旅游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