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马莉) 去年,李象益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奖,相当于科普界的“诺贝尔奖”。这位中国科普界的名人,是在西北师大附中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记得他每晚10时以后去宿舍给学生盖被子,记得他教学生排话剧、朗诵诗,记得他让他的每位学生都成了有思想的人,还记得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谈起恩师李森,李象益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老师疼爱学生犹如亲生儿女
1950年至1956年,李象益在西北师大附中就读。6年的时光一瞬即逝,6年里留给李象益的却是无尽的回忆,师生间的深深情谊,以及求实的传统和严谨的作风。“师大附中是在抗战烽火中磨炼、成长起来的,学校发展历经坎坷。母校培育我之时,正值青年时代迈步人生之旅。当时,我们就像一棵幼苗,想起十里店学习生活的地方,黄河、水车、煮黄豆、架子床至今历历在目,生活清贫艰苦,我们却很上进。在母校的那几年,构筑了我青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李象益回忆,当时每个学生都是步行去当时远郊的十里店,吃的是马车拉的水,枣林中每天清晨都有朗朗的读书声。他还想起了当年的无敌棒球队、“狼谷”合唱团;想起师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的情景。
“数十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最难忘的还是我的英语老师李森,他教给我很多很多。在他的栽培下,我的人生之路走的无比坚实。”李象益描述,李森老师不仅教学出色,他还有很多很特别的教学方法;在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疼爱学生犹如亲生儿女。“每晚10时以后,李老师都会去学生宿舍,看看谁身体不舒服,或者帮学生盖被子。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培养我们全面发展,他当时给我们排话剧、教我们朗诵诗等。1956年毕业时,我们那届学生升学率非常高,80多个学生考到北京的就有20多个,名校、重点高校大多都出自我们班。”这一切,都是与李森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
每年一次校友会 共话母校发展
李象益介绍,他们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北京西北师大附中校友会,已经达到了1000多人。“就算不回兰州,我们每年都会聚一次,参会人数每次都达到200人以上,大家都时刻牵挂着母校和老师,母校让我们凝聚在一起。”在组织活动时,大家都会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大家都愿意为母校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学校层面,西北师大附中也十分关心校友,会定期组织活动让校友们重回校园,或者前往全国各地探望老校友,延续着母校和师生之间的情谊。
人物简介
李象益:西北师大附中1956届校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政府科普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12月21日,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终身荣誉奖”。201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靳红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