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亭
(1888—1940)
黄河的波涛淹没了七十年前李宜亭风尘仆仆的脚步,却依旧激荡着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茫茫沙尘,掩埋着的是他孱弱瘦削的躯体,岁月流逝,李宜亭宁死不屈、勇往直前的共产党人形象显得愈加伟岸和挺拔。
让时光倒流,让纪念永存。
一
李宜亭,号方斋,1888年出生在山东省东明县武邱集村(现属长垣县)一个贫苦家庭。其父李道,安贫乐苦,精于家治,靠在集市上摆布摊维持全家生计。虽然家境贫寒,但李道仍希望子女读书明礼,有益于乡闾。李宜亭到了蒙童年龄,就被送进本村私塾读书。李宜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业出类拔萃。他于数年之内读完了四书五经,破题制艺,落笔成章,被誉为秀才坯子。1905年,李宜亭受乡里保荐入高等小学堂读书。在学校,他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接触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高小毕业后,因家庭拮据,李宜亭无法继续求学,便返乡在灰池村教私塾。后来他甚感知识不足,难于实现救国之志,便求亲告友获取资助,考入河北省立(大名)第十一中学。中学毕业后,他升入北平师范大学专修史科,他博览群书,知识日渐丰富,视野逐步开阔。
1921年,李宜亭返回老家东明,先后受聘于长垣县立春亭高级小学和东明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员与历史教员。受过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和五四运动洗礼的李宜亭,给两县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主张“略古丰今,多讲白话文;废除体罚,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以讨论式取代注入式”;还主张“开门办学,学用结合,学生面向社会;男女平等,同有受教育的权利;蒙童教育与成年人教育相结合,一校多用,白天是全日制小学,晚上是平民夜校”。他身体力行,坚持实践,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就成了教育界的名人。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李宜亭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1928年,他当选为东明县县党部执行委员。东明县的一部分国民党员开始右倾,公然破坏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对立,李宜亭起而反对,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围攻。1929年,他愤然辞去执委职务,离开了国民党县党部,出任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同年,他和共产党员盛国昌、程伦卿,进步人士穆允治联名倡导在农村兴办女子小学,并主张村设一初小,区设一高小。为付诸实践,他辞去女子小学校长职务,回到家乡――东明县第三区(黄河西岸、俗称河西区)筹办学校。他在武邱集利用北斗庙旧址,办起了武邱集高、初两级小学,自任校长,兼教高年级国文课。他邀请了几名进步青年任教师,并特聘中共直南特委驻东明、长垣秘密联络员于绍孟,以教授《三民主义》课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同时,李宜亭还和滑县中共党员杨洁斯(冷楚)、长垣县中共党员郭仪安建立了密切关系,并通过他们得到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列主义的理论。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斗争。
1932年,两河(河南、河北)13县盐民运动兴起,李宜亭写出《盐榷》一文,表示对盐民运动的大力支持。1933年,他对东明社会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初步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写出《民生篇》,列出“……,5项以上者占全县总户数万分之7.6强,田产却占万分之200有奇(余);……30亩以下者共为28221户,共地22710亩,每户合地1亩余(连无产者计算),地权不均甚矣”。文章尖锐地指出了当时东明县各阶层对土地占有的悬殊不均,他提出应平均地权,号召人民觉醒,起来进行土地革命。1933年秋,中共直南特委在东、濮、滑、长边界的姚家、两门一带准备武装暴动,李宜亭和杨洁斯、郭仪安、于绍孟、师凤山在武邱集积极响应,后武装暴动失败。
二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普遍兴起,李宜亭和师凤山、王汉才、于绍孟等发起组织抗日救国社。杨洁斯认为这个叫法太显眼,容易引起国民党的注意,于是改名为学术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经过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李宜亭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4年,他毅然退出国民党,经杨洁斯、李道源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担任东明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增设了演讲部,亲自定期向社会青年作演讲。一天,他进入演讲室,神情严肃,一言未发就在黑板上写了“是做文天祥,还是当石敬瑭”。接着,他就讲了文天祥的抗金爱国事迹,又讲了石敬瑭卖国求荣、甘当“儿皇帝”的无耻行径。他慷慨陈词的演讲,大大激发了青年们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同时,他还购买了大批进步书刊,引导青年们阅读,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1935年,李宜亭再次任东明女子小学校长。当时,正值彭家轩新任国民党东明县县长之际。彭家轩上任后,采取“剿匪、肃共”的反动政治措施,提倡“新生活运动”,并强令全县高小以上学校增设经书课程,聘请懂经学的人到各校任教。对此,共产党员李宜亭、盛国昌、穆文平、程伦卿、高月楼、尚子茂、万子玉等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杨履谦、关兆瑞等奋起反对。他们团结广大进步教师学生,掀起了以驱逐彭家轩为目标的全县各校统一罢课斗争。全县师生打出了“枪口一致对外,反对日本侵略”、“欢送彭县长逐日高升,离开东明”的口号,他们把标语一直贴到了县政府大门上。这次斗争历经数月,最终迫使彭家轩辞去东明县县长职务,罢课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七七事变后,李宜亭以抗日救亡为己任,四处奔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和于绍孟、王汉才、师凤山等在武邱集发起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建队伍,开展武装斗争。1937年10月,按照中共直南特委指示,他和张恩桐、于绍孟、穆文平组成中共东明县工作委员会,李宜亭任委员。1938年,中共直南特委与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达成协议,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关系。中共地下党员张慧僧被委任为国民党东明县县长。张慧僧只身来到东明,与李宜亭探讨如何在东明迅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问题。李宜亭详细分析了东明各阶层的思想状况,建议东明县政府应成为联合各界一致抗日的政府。张慧僧聘请李宜亭出任东明县政府秘书,他欣然应允。同时,中共直南特委指示李宜亭与于绍孟把刚刚组建的武装带到东明城内,扩建成民军大队,保卫县政府,李宜亭兼任民军大队总参谋。同年9月,在中共东明县委统一领导下,他协助县长张慧僧、民训科科长杨锐(中共党员),开办了两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讲授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共产党的主张,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
三
1939年初,丁树本随着国民党的逆转而趋向反动,将张慧僧调离东明,任命反共顽固派吴致岑任县长。吴致岑接任后,大力推行“限共、清共”的反动政策,肆意破坏全县团结抗战的政治局面。李宜亭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愤然辞职,到城西南的沙沃抗日救亡小学教书。李宜亭在沙沃教学期间,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致力于抗日救亡活动。他把课堂作为宣传阵地,在学生中建立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他利用亲友关系,在农村发展党员,不断壮大救国会组织。
当地群众年年都有给沙沃庙神像献碑的习俗,李宜亭就利用撰写碑文之机,大书团结抗日的重要意义,甚至在别人给脉理医生送的石碑上,他也写上抗日救国的内容。有人担心地问他:“你公开地把这些话刻在石碑上,不怕引来杀身大祸吗?”他微微一笑说:“为民族伸张正义,何怵存之?断绝后路,才能勇往直前。”
1940年3月,杨得志率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解放了东明县城,处决了破坏团结抗战的国民党政府县长吴致岑。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李宜亭出任首席参议,并与县长南偕篪代表东明军、政、民各界,参加了冀南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大会,他向大会提出了6条施政建议,均被采纳。
四
1940年6月,日军发动大“扫荡”,东明城镇大部陷于敌手,斗争转为分散、隐蔽的方式,李宜亭受命去东、濮、滑、长交界的武邱集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当时,这一带是日、伪、顽控制的地区,势力最大的是邵洪基部。邵洪基原是中牟专员,盘踞河北的孙良诚部投靠日军以后,他便挂上了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书记长兼挺进纵队总司令的牌号。他在东、濮、滑、长四县交界处收编了一些土匪和地方杂牌武装,建立保甲,与驻滑县瓦岗、范庄的日伪新中央军杜淑暗度陈仓。杜淑与驻长垣城内的日军司令部来往密切。三家沆瀣一气,互相勾结,在长垣城内东街建立了联络处,反动气焰十分嚣张。被邵洪基收编的绿林武装阎鸿玉部,拥有上千人,名义上是邵洪基的一个团,实际上并不听从其调遣。阎鸿玉有勇无谋,欲独占邵洪基的领地。有人向阎鸿玉指点说:“北伐时,东明第八乡红枪会聘李宜亭为高参,消灭了奉军韩麟春的一个军。你要想成大气候,非请李宜亭给你运筹帷幄不可。”阎鸿玉出于个人野心,多次敬请,李宜亭避而不见,并把此事上报冀鲁豫区党委驻东长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冯剑仇认为这是一次开展内线工作的好机会。李宜亭遂向阎鸿玉推荐了师凤山、王汉才。师凤山与日军打了两次小仗,偷袭了柳园伪据点,消灭了刘凤桐部一小股武装。师凤山从而得到阎鸿玉的信任,被任命为副司令。师凤山趁机做阎鸿玉的工作,向其晓以大义,指明出路,劝其弃暗投明,投靠八路军。后来,邵洪基察觉阎鸿玉行动异常,就联合伪、顽头目刘凤桐、王太公向阎部发动围攻。阎鸿玉被捉身亡,师凤山率部起义,被收编为八路军冀鲁豫独立支队。
邵洪基的高级参谋寇绍夏探知阎鸿玉想脱离邵部控制的做法,是李宜亭从中运筹的结果。于是,他就向邵洪基分析说:“没有李宜亭,师凤山当不了阎鸿玉部的副司令。即使当了,也不会投降八路,此事完全是李宜亭的主意。”邵洪基一向认为李宜亭是国民党的正统人物,不会是共产党。因此,他将信将疑,不敢采取冒然行动,便派人对李宜亭进行监视,同时加紧拢络工作,聘李宜亭当他的高级参议。李宜亭以年老无意仕途为由,拒绝了邵洪基所许的高官厚禄。他仍然公开在邵寨教书,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邵洪基通过监视发现李宜亭与中共滨河县委书记蒋中岳有联系,密嘱李宜亭的学生邵洪祥、邵子建对其住宅进行搜查,发现了毛泽东著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邵洪基见到此书后,又命他二人探询李宜亭的口气。这两人假装关心中国命运,问李宜亭说:“茫茫大海,派系林立,中国将向何处去?”因为他们本是在校学生,李宜亭又素来热爱青年,对二人虽有怀疑,但认为尚可教育,于是就对他们说:“中国积百年之贫困落后,招来帝国主义的瓜分侵略。我曾追求中国革命多年,都碰了壁。现在看来,只有团结一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邵洪祥、邵子建听了这些话,如获至宝,当夜向邵洪基报告了这一情况。邵洪基对李宜亭是共产党员已确信无疑,就派了4名武装特务连夜持帖赶到邵寨请李宜亭“赴宴”。李宜亭意识到了将要发生的一切,他镇定地穿好衣服,向妻子于绍瑞(中共党员)说:“我去邵司令那里‘赴宴’了,家里的事交给你了。”示意她要收存好文件,赶快报告县委。
邵洪基杀害了李宜亭。不久,八路军开进该地区,活捉了顽军头目王太公,赶走了伪军阎希孟,摧垮了邵洪基建立的顽政权,巩固了东、濮、滑、长四县交界根据地,成立了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3月,滨河县县长郭涤生会同李宜亭的家属,在独立支队司令员师凤山武装掩护下,起回烈士遗体,在大鲍寨隆重举行追悼大会,重新安葬李宜亭。冀鲁豫行署副主任贾心斋代表边区政府致悼词,追认李宜亭为革命烈士,同时枪毙了告密者邵洪祥、邵子建等人。
一幅挽联对李宜亭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桃李满天下,誉冠东长濮,一代完人;硕果盈滨河,宜亭书丰碑,余威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