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菏泽5月7日电 5月4日,走进牡丹区黄堽镇孔庄村,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已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在抓紧安装调试设备,这些大棚建设后将成为黄堽镇扶贫攻坚工作的新亮点。“这是我们推广建设的扶贫基地,建成后不仅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牡丹区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较多、贫困村脱贫乏力的难题,牡丹区统一规划,在每个乡镇办事处建设一处冬暖式蔬菜大棚扶贫基地,收益一部分作为贫困村集体收入,一部分给贫困户分红,切实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增强贫困村脱贫“摘帽”能力。
黄堽镇孔庄村的扶贫基地即将建成,建成的扶贫基地将具备“精准扶贫、集体收入、高效农业、采摘旅游”四位一体工作效能,采取“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争取财政扶持资金800余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60座,占地200亩。
记者在牡丹区扶贫办了解到,黄堽镇扶贫基地建设的60个蔬菜大棚已按照每个蔬菜大棚每年20000元的承包价格承包给合作社经营,每年可获得蔬菜大棚租金收入12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土地租金,90万元专门用于这3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后,每年90万元的纯收益用于这30个村的集体公益事业。
黄堽镇扶贫基地建设流转了18户贫困户的22亩土地,土地租金收入每年约1600元,高于传统种植收入600元。每个大棚还能聘用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大棚务工,并进行免费岗前技术培训,月工资在1200元以上,每年每人仅工资收入就能达到万元以上,60个蔬菜大棚可解决120名贫困人员就业,确保了就业人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牡丹区立足实施产业扶贫和发展“一村一品”,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脱贫双向承诺、指挥督导、扶贫资金监管、工作奖惩和责任分解五项工作机制。按照“区级统筹、乡抓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要求,确定区乡两级干部作为帮扶主体,实行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同时,通过实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入户帮扶,部分骨干企业结对帮扶,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主动帮扶等有效措施,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形成了上下联动、各界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据悉,2014年以来,牡丹区累计实现脱贫人口7.51万人,2016将力争3.8万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