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离休干部话小康:眼见高楼平地起 飞机高铁连世界 生病住院全报销

2020-06-30 11:37: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晨光 郭亮 卞功浩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晨光 郭亮 卞功浩 菏泽报道

  土路到柏油公路,绿皮火车到高铁,平房到高楼大厦,步行到油电混动汽车,再到飞机场……近年来,从无到有,菏泽的发展可谓算得上是天翻地覆,作为发展者、建设者、引领者、开拓者、亲历者,离休干部王之亮亲眼见证了菏泽这几十年的变化。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88岁高龄的王之亮家中,听他话小康,讲述他的“中国梦”和抗击疫情的故事。

  随便搬张桌子一放就是办公室

  1933年,王之亮出生于聊城市的一个村庄里,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艰苦,挨饿和被欺负是常事,小时候,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吃饱饭、能参军、能为人民服务、能报效祖国。

  1949年,怀揣着小时候的梦想,王之亮参加了工作,工作地点在离家约180公里的菏泽。就这样,王之亮和同样要去菏泽工作的伙伴一起步行前往菏泽,这一走便是6天半。回忆这段路程,王之亮说:“那个年代哪有什么路,都是农村生产路,路的两旁都是庄稼,一边走还要一边问着路。”到了菏泽之后,王之亮就被安排住进了招待所,所谓的招待所就是位于当时菏泽西城墙的城隍庙,没有床,有的只是用麦秸填起来的通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王之亮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那时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办公条件也很艰苦,机关都没有办公室,随便搬张桌子一放就是办公室。

  高铁、飞机场,以前想都不敢想

  直到1956年,工作了7年的王之亮终于领到了64.5元的工资,64.5元的工资标准一领就是30年,在当年还算是高工资。到了20世纪70年代,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王之亮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70年代的生活能吃饱饭了,再也不挨饿了,有白面和肉吃了,已经算很好了。”

  20世纪80年代,王之亮的家中终于了第一台家用电器——收音机,但是家具还是没有。直到90年代,家里的电器才逐渐多了起来,电视、电冰箱……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起来。

  如今,看着菏泽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亲历者,王之亮感慨良多:“以前的菏泽都没有很高的楼房,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以前出门全靠步行,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以前见架飞机能高兴半天,现在菏泽的高铁站、飞机场都快建好了,这要是放在从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谈起心中的“中国梦”,王之亮眼神坚定地说:“希望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好。”

  国家有难,我捐一万元

  退休不是功成名就的终点,而是人生驿站的新起点。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2月10日,菏泽市军休中心向全体休养人员发出捐款倡议。因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王之亮在知道捐款倡议后,当晚非常激动地拨通了市军休中心的电话:“湖北有困难,我不会使用微信,但是我得捐款,一会我让儿子取一万元现金送过去。”考虑到王之亮和他儿子年龄都较大,市军休中心工作人员便专程到王之亮所住的小区门口,由其儿子将一万元现金和一张纸条交到了工作人员手中,纸条上写着:国家有难,人人有责,支援武汉,抗“疫”捐款,壹万元。

  谈起此次捐款为何要捐一万元,王之亮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小时候吃不饱饭,是共产党把他养大的。近年,他大病了一场,花了近16万元,因为他是离休干部,费用全部报销了,他说是共产党救了自己的性命,一直心存感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我就做好了捐款的思想准备。”王之亮说。

  后来,王之亮捐款一万元的事情被他的孩子们知道了,孩子们也都为老人的行为点赞。“据我了解,我们市军休中心120多名军休人员听闻捐款活动后,纷纷主动捐款献爱心,两天时间就捐款6万多元。”王之亮说。

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南祥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