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格:一年过“两个夏天” 推动菏泽玉米产业技术从无到有

2021-05-30 12:17: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晨

曹凤格(左)获得2021年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实习生 王晨 菏泽报道

  “真正的科学家就是农民,我就是一名研究玉米增产的‘农民’。”这是菏泽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曹凤格说的一句话。近日,曹凤格荣获2021年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8日下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曹凤格老师,听她说一说与玉米相伴23年的故事。

  曹凤格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0年毕业后她就投身于农业工作中,1998年开始接触玉米栽种,2006年开始正式研究玉米育种。15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试验地里忙碌着、盼望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着这10多亩地的玉米。

曹凤格查看玉米生长状况

  对从事玉米育种的人来说玉米田就是“办公室”,就是工作的场所。玉米生长期间正处于炎热的夏季,一般人在太阳下站一个多小时就晒得头发晕、汗直流,为更好地了解玉米的特征特性,曹凤格却要在试验地忙10个多小时。特别是授粉的时候,11点到下午3点火辣辣的太阳再加上田间的湿气,汗水混合着花粉在身上流,那种不舒服真的很难受,但她却没有因炎热停止过,还经常对外人说,夏天授粉能免费治疗颈椎病、免费洗桑拿、免费花粉浴。

  面对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长的工作时间她没感觉到累,想到的只是多做一个材料,就多一分希望,就可能对单位的玉米育种工作有所推进。

曹凤格(左)工作现场

  为了加快育种的进程,曹凤格往往是追着太阳跑,南繁北育,一年过两个夏天,以一年两代的速度选育玉米新品种。每年忙完了家里的玉米育种和试验工作,11月中上旬又要到海南的试验基地开展玉米新材料的创新加代、新组合组配及优异组合的扩繁等工作。每年都有四个半月到五个月的时间离别家人,独自在海南农村度过。

  南繁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为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好多工作都亲力亲为,在工作中被蚊虫叮咬得过丹毒,撒老鼠药中过毒,补苗提水扭着过腰,背着喷雾器打药压得两肩膀发紫,授粉时累地走出地边腿疼得不能走路,脱粒考种时累的腰直不起来,但她从没叫过苦、喊过累。

  “菏泽还有做玉米育种的?”时隔多年,曹凤格仍然记得,在一次省级农科研讨活动里,听完她的自我介绍后,在场的专家有人这样问她。

  “当时我就想,要更努力一些,这样我才有底气再站在那些专家面前,一定要让菏泽的土地上种出咱菏泽的玉米品种。”曹凤格再想起当年的情形,语气里透着坚定。

  2014年,曹凤格选育的“菏玉127”通过审定,成为首个我市自主选育的玉米品种。此后,曹凤格带领团队不断钻研,利用自创的杂优模式育成了菏玉138、菏玉189等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近年来,曹凤格先后被授予“菏泽市第十二批拔尖人才”“全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民革山东省优秀女党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政协创建活动先进个人”“山东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荣誉称号。

  面对诸多荣誉,曹凤格说:“我做这些从不为自己,我要对农民负责,对咱们的粮食负责,咱中国的土地要种出中国人的粮食品种,中国人的饭碗要抓在自己手里。”

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南祥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