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向养老社区进军。
以新华保险为例,目前已将北京六里桥附近的原公司总部,改造成一栋全新的养老大厦。这栋养老大厦将以“全护理”为主打概念,专门接待行动不便、需要完全住院的老年人,引进国际先进的全端护理流程,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服务,附带康复医院,预计明年正式进入养老市场。
新华保险打造“全护理”养老概念
“新华保险自2011年上市就开始做养老产业的尝试,讲得比较早,但实际推进得比较慢。之所以走得慢,是因为寿险参与到养老产业的模式还不清晰。”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日前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养老园区投入巨大,如果不走以养老为名的类似商品房模式,而是探索纯养老社区之路,在政策和规则的界限之内客户可承受、公司可盈利,确实比较难。
“一方面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可持续经营。为此,我们测算了无数模型,养老社区本身固定资产和对应的资金投入巨大,赚钱很难,达不到预定的投资收益,关键是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要可持续。”康典称。
调研显示,公众对于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这也意味着这块养老市场“蛋糕”很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朱铭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将面临着长寿风险,由此带来的养老健康保障需求的提升,保险公司应在风险保障机制上进一步完善。
在当前社保体系不可能全方面覆盖的情况下,保险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具有保障性和融资性双重属性,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特点,往往在急性病、慢性病的医疗保障以及年老护理等方面需求迫切,保险公司应在养老医疗保障、财务规划发挥保险的更大作用。
在朱铭来看来,寿险公司的养老产品不仅局限于健康保障和养老年金资金等融资性产品,应以此为接口整体推进后端产品链服务。通过看护组织和养老服务公司为养老保险产品提供配套的基础实施服务,为目标用户提供医疗、护理、养老等多层次的保障。
“养老产业的推进不是保监会和保险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部委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朱铭来认为,养老社区的推进不仅是保险公司硬件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更需要卫生部、社保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护理体系和标准进行明确界定。目前,现有《社会保险法》并不包括护理保障体系内容,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服务,在护理等级、服务模式、护理标准等方面需要量化指标进行界定。同时,参与养老项目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也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分为不同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事实上,新华保险在养老社区的积极反应只是一个缩影,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多家险企近两年紧抓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契机,在各地竞相进行养老产业的试点。
养老市场是块“大蛋糕”
对于投入成本高、盈利慢,但各险企对养老市场趋之若鹜的原因,朱铭来揭示了其潜在价值。以台湾地区国泰人寿和新光人寿为例,朱铭来分析,养老产业需要强配套服务措施,与之伴随的是高成本投入,形成强大的养老产业链建设,进行深度的产品开发与合作,全方位的护理保障配套服务与产品的对接,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同时,通过养老产业链的建设,可作为社保的有效补充项目,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加强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提升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合作的地位,为商业保险的业务拓展带来良性影响,长远布局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此外,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低估。“保障本身是民生问题。”上述专家表示,养老社区的推进与民生工程密切相关,关系国计民生。银行的保障属性不如保险,而保险产品自身具有保障性特点,再加上以养老社区集护理、医疗、保障等多位功能于一体,与民生项目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其在金融业的品牌形象,树立行业形象,这对险企的价值提升无法以金钱衡量。
康典透露,新华保险目前在海南的养老项目已经进入销售阶段,还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进行项目调研,布局下一步养老“棋子”。“项目看了很多,推进时候会比较小心,毕竟公司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成功后可在各地复制的。”他如是说。